走吧,踏上那遙遠的守望路

我記得周國平先生曾說過:“我發現,世界越來越喧鬧,而我的日子越來越安靜了。我喜歡過安靜的日子。”和周國平樣,我也很喜歡“安靜”,更喜歡“守望者”這個名稱。即使是在最熱鬧、嘈雜的世間,守望者們仍能擁有寧靜而純粹的心靈,不染塵囂。他們的職責是與時代的潮流保持適當的距離,守望人生那些永恆的價值,瞭望和關心人類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他們在人生的苦旅中選擇踏上那遙遠而艱辛的守望之路,以一種博思和廣闊的胸懷關注著世界,守望著人生。

我認為魯迅堪稱中國社會的“精神守望者”。他以自己對中國社會的深度體察,對中國普通人命運深切關注,引領著我們,溫暖著我們,照亮了我們回歸精神家園的路。是的,“守望”需要勇氣,但須以“底氣”為前提。只有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出眾的精神修養,才能成為社會的“引領者”、思想的導師。魯迅先生於無聲處發出陣陣吶喊,成為了那個時代的精神脊樑。梁實秋曾說:“以一般人而言,最簡便的修養方法是讀書。”許振德這樣回憶道:“圖書館借書之多,恐無能與錢兄相比者,課外用功之勤,恐亦乏其匹。“錢鍾書先生有”橫掃清華園圖書館”的志向,他“博征其材,樂守其列”。可見守望者要有極富耐心的思考、“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毅力,深入體察思考社會生活的“萬花筒”,繼而演繹出讓人震顫的“心靈史詩”。

其實說到守望者,塞林格的《麥田的守望者》不得不提。麥田裡有天真、童趣和自然,而懸崖下是空虛的物慾。貌似玩世不恭的主人公卻有這樣一個守望麥田的理想,他以智慧和愛心守望著麥田裡的孩子,守護著我們人類的未來。那位主人公以種捨我其誰的責任感關心著人類的精神價值和未來。把一份沉甸甸的社會責任勇敢地扛在肩上,這就是所有“守望者”勇氣的源泉吧

然而要成為守望者,“定力”也是很關鍵的。要保持安靜而不是靜止,不是封閉,這才是我心中敬佩的守望者。“曾經有一個時代,廣大的世界對於我們只是一個無法證實的傳說,我們每一個人都被鎖定在

個狹小的角落裡,如同螺絲釘被擰在一個不變的位置上。”當面對這一安靜的位置時,袁宏道曾自嘆道,“凡從事詩文者,即是‘名根’未盡”,他自嘆“畢竟諸緣皆易斷,唯此獨難除”。有人將文人分為三類:第一類稱為俗文人,他們為名利;第二類稱為普通文人,他們專寫作;第三類稱為文化戰士,可以說是精神的守望者吧。對於生前名利來說,一個作家或普通人要做到漠不關心,也確實不易。西佗的《歷史》中有句名言佳句,“即使是在智者那裡,對名聲的渴求也是要到最後才能擺脫的弱點”。在如今的潮流中,有人去經商,有人去稱霸學術,統帥文化,指點江山。可我更希望在這些活躍的身影之外,看見守望者的寂寞身影。他們關注精神價值,以深邃的目光探索歷史和未來,卻子然一身,在世俗清閒中生活。他們的寂寥終能沉澱於歷史,閃耀出奪目的理性光芒。現在我也這樣覺得,人生崇高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安靜,是因為擺脫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豐富,是因為擁有了內在精神世界的寶藏。泰戈爾曾說:”外在世界的運動無窮無盡,證明了其中沒有我們可以達到的目標,目標只能在別處,即在精神的內在世界裡。”守望者們始終站在精神的源頭,守望精神園地,把握未來。正如尼采所說:“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由此可見,守望者的“定力”最難得,也最不易。

生活需要守望者,為了追逐幸福,就不能使精神流於平庸,靈魂變得空虛。守望者望著他們心靈中那一片精神園地,其中珍藏著他們所看重的人生價值。他們從不是旁觀者,相反,對於潮流的來路去向始終深切關注。我們應該像守望者那樣,守的是人類安身立命之土,望的是人類超凡脫俗的精神之天。我們要有所堅守,堅守那些永恆的人生價值,因為珍惜內在的精神財富甚於外在的物質財富,這是古往今來一切賢哲的共同特點。凡潮流都可能淹沒人的那一顆脆弱靈魂。當我們投入任何潮流時都要永遠保持這一種清醒:“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擁擠的高樓遮蔽的時代,守望者們懷著憂慮之心仰望天空,守衛土地。他們邁著堅實的步伐,引領我們走向各自的朝聖路。

守望的路需要我們極富耐心,極其認真地走好每一步。或許我們最終會發現自己越發執著而顯老了,但同時我們卻得到了人類最珍貴的精神財富,也就成了對生活最有感覺的人,並且更加堅定了對生活的信念。我們不妨眷戀生命,執著人生,但同時也要像蒙田說的那樣,收拾好行裝,隨時和人生告別。入世再深也不忘它的限度,有這種悲觀墊底的“守望者的執著”,實際上是一種超脫。好好珍惜這些寶貴的人生經歷吧!因為只有幸運的人才能有如此機遇。那么走吧,讓我們帶著“底氣”、“勇氣”和“定力”,踏上那遙遠的守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