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源自精神的契約

善發自於人的內心。是人類最美好的一面。人心只有向善,才能被陽光照耀,善的契約才能在世聞普遍存在。

1935年,在紐約市一個最貧困最髒亂地區的法庭上,一名老婦人因偷竊麵包正被審問。老婦人滿臉皺紋,頭髮凌亂。發青的嘴唇上看不出一絲血色。她的手在微微發抖,囁嚅著說:“原諒我。我需要麵包來餵養我那幾個餓得直哭的孫兒,他們好幾天沒吃東西了……”她抬手去抹眼角的淚水。法官依然冷若冰霜,當庭稱道:“我必須秉公辦事。你可以選擇lo美元的罰款或者10天的拘役。”

判決宣布台,時任紐約市長的拉瓜地亞從旁聽席上站起來。脫下帽子,放進5美元,然後向其他人說:“現在。請諸位每人另交50美分的罰款,這是為我們的冷漠付費,以處罰我們生活在一個要老祖母去偷麵包餵養孫兒的城市裡。”旁聽席上的每個人聞之動顏,都認認真真地捐出了50美分。

這件事告訴我們,人和人之間,並非孤立無關的。人來到這世間,作為社會的動物,是訂有契約的:物質利益的來往,有法律的契約;行為生活的交往,有精神的契約。

芸芸眾生的世界,其實就是兩個人的世界。看似紛繁複雜的精神契約,也只是兩個人的契約,丈量的是自己和外人的關係。這契約就像上帝給我們的一柄長勺,只有互相喂,對方才能吃到食物:就算是鋒利的刻刀,只靠一種自我雕琢遠遠不夠,還需別人的幫助才能最終完成生命本色的浮凸。善,並不僅僅是一種與冷漠、好詐、殘忍、自私自利相對的一種品質,還是一種精神的契約。它是自發的,沒有誰強制你。

善就是感同身受,同情人之不幸,理解人之需要。給予恰當的幫助。善的權利。卻被蒙上了誤解的煙塵。在生活中有人做好事吃虧,以為善無善報。那就錯了。善不僅是現實利益的回報,更多的是精神的補償。善者,內心有光,周身有愛,對世間常懷惻隱之心,人生就不會輕浮;意識到自己對於他人的重要性,就會產生自信、自尊的感受。 我想起一位名叫馬丁?尼奠拉的德國新教徒,他在美國波士頓猶太人屠殺紀念碑上刻下了一首短詩:“在德國,起初他們追殺共產主義者,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共產主義者;接著他們追殺猶太人,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猶太人;後來他們追殺工會成員,我沒有說話,因為我是新教徒;最後他們奔我而來,再也沒人站出來為我說話了。”這正是背棄精神契約的最終結局。

人心只有向善,才能被陽光照耀。善的契約才船在世間普遍存在。懂得珍惜這種契約的人是高尚的,懂得為冷漠付費的人是明智的。背棄精神契約的人。最終將被全世界拋棄。

善源自精神的契約,讓我們每個人都履行自己所簽署的那份契約,讓世界變成美好的人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