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雜談

讀書雜談600字

作者:初二(16)吳麗君

“讀詩使人清秀,讀史使人明智。”對這句話我似懂非懂。但是,書籍對我們的幫助的確很大,只要學會用心去讀,突飛猛進是輕而易舉的事。平時說什麼“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好像都是空虛的,有哪句真正超越了用心去讀書的呢?

書讀得多了,有時也就是囫圇吞棗,只注重一些故事情節,而真正美妙的有哲理的語段,卻從不去細品。漸漸地,我覺得讀書枯燥無味,總像缺少些什麼,一種厭倦感油然而生。但是後來,卻又不知為什麼,我發現自己不是在為讀書而讀書,而是為快樂而讀書。是的,為快樂,為自己。

每當我翻開一本書時,我總是這樣想:書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是為我自己而創作的,我讀書,我快樂。

每一本書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古今中外,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他們的作品,不都是很好的典範嗎?看看人家奧斯特洛夫斯基,名字長不說,寫出的著作那才值得人反覆閱讀,百看不厭,讓人嘆為觀止呢。

閉上眼想想,唉,真想自己也能有他們那樣的文筆!但肚子裡沒點墨水怎么行呢?於是,讀書又成了我日常生活中必需做的事,既能在知識的海洋中遨遊,又能積攢點墨水,呵呵,我又何樂而不為呢?

如今,我對讀書似乎是一種依賴,它讓我把自己與“名人們”視為一體,讓我不由自主地出口成章,讓我遇到一些小事卻深有感觸,浮想聯翩,讓我沉浸在裊裊的書香之中。

我不得不敬佩蘇秦的懸樑刺股,讚頌匡衡的鑿壁借光,對讀書真是如饑似渴,廢寢忘食。可這么看來,讀書又豈不成了一件苦差事?不,我想,只要能讀上書,已經是恩賜了,無論在什麼環境裡,唯有沉浸在書中,才不會感到空虛和無助。這也正是我酷愛讀書的原因。

我還曾聽人們說過“愛護書籍吧,這是知識的源泉”。可每一本經我手的書,到最後都是破爛不堪。但我卻覺得這樣更好,把每一本書都細嚼慢咽,細細品味,從書中獲取更多的樂趣,我豈不是兩全其美?我可以不吃飯,也能夠不睡覺,但要我不看書,我想我是辦不到的了,儘管讀得昏天暗地,走火入魔,但在書本面前,我總能夠明智。

書不僅是生活,而且是現在、過去和未來文化生活的源泉,這么珍貴的東西,我怎么捨得丟下呢?況且,我的理想在這裡萌發,我的志向因它而遠大,它就像一艘船,帶領著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生活的無限廣闊的海洋,而我的夢想也將從這裡揚帆起航。

古人云:“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一月不讀書,耳目失清爽。”我可不是個胸無大志的人,一天不讀書,我怎么受得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