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課外閱讀興趣指對自身從事課外閱讀活動的主動性心理傾向和對閱讀材料及意義進行積極探究的心理傾向,這種心理傾向常表現為一種積極的情緒狀態。課外閱讀興趣受閱讀者的年齡閱歷、知識、愛好及閱讀目的的制約,讀物本身的內容形成也會直接影響課外閱讀的興趣。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順利地進入閱讀的成功之門,要學會開啟閱讀之門的技能。讀書之法,因人而異。但就目前學生的課外閱讀,仍要把握一些基本東西。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學生在一學年開端就要訂立本學年的讀書計畫,一學期、一個月、一星期讀多少書,有個合理的安排。讀書須思考。閱讀是因文得義的心理過程,是以文會友的交往過程,是書面文化的消費過程,是人類素質的生產過程。長期以來,我國中學生閱讀素養始終沒在得到應有的重視,尤其是課外閱讀常常熱衷於表面形式上的轟轟烈烈,而不願深層的理性思考。

關於課外閱讀的重要性。許多教育前輩都有過重要論述。葉聖陶先生在《略讀指導舉隅前言》里說:“學生在校的時候為了需要與興趣,須在課本或選文以外閱讀旁的書籍和文章;他日出校之後,為了需要和興趣,一輩子須閱讀各種書籍和文章;這種閱讀就是所謂的套用”。他認為“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是套用。”“如果只注意了精讀,而忽略了略讀,工夫便於工作只做了得一半。其弊害是想像得到的。”尤其是在當今開放的語文教育體系中,課外閱讀更不應該是游離於語文教育體系之外的“點綴”,更不是可有可無的“軟任務”,而是語文教育的一個得重要組成部分。

學生課外閱讀的盲目性。中學生在進行課外閱讀時,缺乏甄別力,讀物良莠不齊,在學生購買的報刊圖書中,知識類書刊占55.6%消遣類占44.3%。學生由於受年齡、閱歷、閱讀水平的制約,審美能力較差,搞拒誘惑的能力差直接造成了讀物的優劣不等。他們讀的書大多不是有意識的選擇,大多數都是無計畫無目的,無選擇,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因此可見選擇圖書的重要性。

缺少適合學生閱讀的課外讀物。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就是圖書資源匱乏,難以得到優秀讀物。這也是制約中學生健康的課外閱讀的一個重要原因。真正投資於語文學科的並不太多,大多集中在“習題集”、“題典”上,很多的課外讀物是僅僅有幾本“作文選”。

中學生課外閱讀指導策略。中學生正是形成閱讀習慣、培養閱讀能力的重要時期。然而受年齡和思維的限制,學生迫切需要指導。調查顯示有72%的學生希望教師在課外閱讀方面給以指導。然而不少語文教師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還只是停留在一般性的“號召”上,而缺乏切實有力的措施,少數教師甚至放任自流。因此,如何加強指導,使學生課堂學習與課外閱讀有機結合,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

課外閱讀傾向的偏差。如果排除其他因素干擾,完全從自己的愛好出發,那么我們會發現中學生們的閱讀興趣是豐富多樣的,他們大多喜歡科幻、散文隨筆、卡通漫畫、童話等題材的書籍。可是,也有一部分學生只把心思放在武俠小說中。特別是又有另一種形態的網路小說,這些都迷得他們團團轉,男生還是偏向武俠,女生偏向台灣愛情小說和時尚雜誌。最近圖書市場又出現一些另類書籍或稱為“口袋書”,內容都是即粗俗又無聊。很多的學生也很快地看上癮了,認為是潮流與時髦,放著學校圖書館的書不借,跑到外面猛租來看。而眾多的國內外名著猶如昨日黃花,已然不是很受歡迎。對中學生而言,這些名著看起來很吃力,太難了,也看不太懂,更多的學生只是把閱讀名著看成是老師布置的課外作業來完成。

沒有做讀書筆記的習慣。有一大部份中學生有這樣的體驗,當與別人辨論要引經據典時,卻要搜腸括肚,尷尬之極。這種情況普遍的存在,主要原因是沒有做好讀書筆記。他們在讀書的時候,沒有做到既動腦又動手,懶得動手寫讀書筆記,只是看過則已,而後就不知所云了。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現在有78%的中學生不能做到這一點,還未掌握這種正確的讀書方法,只停留於走馬觀花。

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泛閱讀,能夠培養閱讀興趣,擴大視野,開拓思路,發展智力,提高讀寫能力和鑑賞水平。從而成為“井底之蛙”。學生閱讀,要繼承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善於學習、借鑑西方先進文化,健全中學生的心靈和人格,實現對人類基本價值如理性、自由、公正等的認同和維護。“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給學生一把打開閱讀之門的“金鑰匙”,讓他們在課外閱讀的實踐活動中更好地發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