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訪護縣洲

登上長江護城堤,眺望長江,一座綠色江洲,一派“鳳鳴兩岸飛黃葉,日照千帆走白鷗”的景象,蔥蔥鬱郁,獨秀江中,令人心旌搖盪。那就是護縣洲。護縣洲在長江南側、縣城之西北,四面環水,南與縣城一水相隔,北與洪湖隔江相望。

深秋時節,徒步護縣洲。

史料記載,護縣洲在元末時期還是蘆葦叢生,蒿草遍地,一片荒涼,一漁民駕船捕魚至此,在河灘上開荒墾殖,數代人繁衍生息,至明末清初,形成上洲和下洲兩個自然村落。

近代為了防洪,洲上人家不屈不饒地修建堤垸,但因江水高漲,又數次被江水淹沒,對洲上人家造成滅頂之災。20世紀90年代末,為了“平垸行洪”,地方政府決定將洲內村民整體遷出,搬遷到長江大堤以內護城堤下,建起了新農村。

自從三峽大壩建成後,洲上很少受到洪水肆虐,護縣洲又恢復了往日的秀麗。於是,遷移後失地的護縣洲人他們捨棄不了這片肥沃的土地,重又回到這片土地上勞作。他們籌資購置了一艘輪渡駁船,全天候輪渡,專門運送村民們過江上洲。村民們成群結隊,騎著機車,上了駁船,到達洲上,幹完農活,再上駁船回岸。如此周而復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復一年。

秋天空氣清新,天也顯得很高很藍。清晨,從護城堤江邊,與村民們一起坐上輪渡駁船,登上這座江洲,開始了徒步縱橫穿越的行程。站在洲堤上,洲內一派秋收的景象盡收眼底。

聽護縣洲人說,護縣洲長5公里多,寬一公里多,面積有7平方公里。清朝道光年間,洲內築起了民垸,耕種面積僅有200多畝;後來洲上人家辛勤地墾荒拓地,耕地擴大到5000多畝,種有水稻、棉花、芝麻、蔬菜等作物,又積極造林,幾乎所有的空地都植有意楊和蘆葦,使之成為綠洲。

洲內人煙稀少,顯得格外寧靜。洲上的農民說,自己再苦再累,也要守住這塊綠洲,絕不會讓工廠進來。不用多說大道理,樸素的洲上農民對綠色的守護,讓人起敬!

儘管已進深秋,但滿眼所見都是綠色,泥土裡散發著田野的芳香,間或有三兩聲汽笛聲和零星的鳥鳴聲打破了江洲的寧靜,時有兩頭膘肥體壯的水牛在江邊草地悠閒地吃草,構成了一幅幅“秋高氣爽,牛羊肥壯”的田園畫圖。

初進深秋的江洲,還沒到萬木蕭瑟、落葉紛紛的時候,但惟有片片密林,高大茂盛地立於洲地的江邊、路邊、田沿、堤邊,它們像護縣洲的守護神,晝夜守護在這塊土地上。在秋陽高照的午後,時時讓人處於綠蔭之下。樹蔭底下,婀娜多姿、熱烈怒放的野花給人們以親近和溫馨,時而從草叢中“撲稜稜”地飛出幾隻田雞、江鳥……

走進一大片稻田,滿眼金黃黃的,那稻子已是谷穗將滿,沉甸甸的等待收割了。秋天,也只有在秋天,只有在看到這沉甸甸的稻穀熟了的時候,才讓人們感覺出城市裡沒有的濃濃秋意!

在茂密的叢林中橫穿而行到了江邊。這就是護縣洲北堤之外的長江幹流。這裡幾乎沒有崩岸,樹林、沙土、濕地、江水、群鷗……連為一體。從腳下的沙印可看出,江水退去不久。習習江風吹來,讓人頓覺消渴,絲毫未感覺到煩熱。寬闊的江面,濤濤的江水。隔江而望,可見對岸洪湖市的大沙湖,岸邊停靠著幾艘大駁船,岸上林木青青。在這裡,人們可以盡情地呼吸著這裡的江風、地氣,若不想與這裡的世界融為一體,那便被大自然拋棄了。

沿著江邊沙地,在蘆葦叢中縱向穿行往東南,走向護縣洲的洲腦(洲頭)。在這裡,長江更加寬闊浩瀚。站在洲頭濕潤的沙地上,猶如站在長江中間,向東、西、南、北方向望去,西南為長江上游,浩大的江面,煙波浩渺,江天一色;東南為嘉魚大堤,西北為洪湖大堤,長江兩岸,堤外防護林仿佛兩條綠色長龍,護衛著大江南北兩岸的江漢平原。在這裡,護縣洲猶如一條巨型的魚,逆流而上,破浪而進,將長江一分為二。又在5公里多的洲尾,長江再次合攏,濤濤而去!家住長江邊,常常引以為豪,但從來沒有像穿越護縣洲那樣去親近長江、親近這裡的天地物華!

在護縣洲,大自然界所有的生命,自由自在的生長,而後又自然地幻滅,萬物生存的法則都是那么井然有序。穿越護縣洲,親近大自然,我們才實實在在地感覺到,那其實是我們要尋找的一座生命的綠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