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園獨步

一個地方沒去想去的人很多,但去了還想再去的人卻是少之又少。無錫梅園就是屬於這去了還想再去的地方。

獨賞寒英,是一種自足歡喜心。梅開時節,難得相遇這放晴的時日,我獨自一人再次來到梅園。

避開人群沿山麓而上,繞過一片褐色里夾雜新綠的草坪來到天心台。其台用黃石疊成,高約有2.5米,上建六角天心亭。古人贊“梅花鼎一陽之復,見天地之心,為群芳之先覺者。”意為梅花能預知天意,不畏嚴寒,在百花之前率先迎春,而此台名字正是取“梅花點點皆天心”之意。站在亭中,梅香幽幽忽忽,猶如來之玉瓊瑤台,沁人肺腑,沉入心底。

憑欄,放眼。天心台前一字排開三塊玲瓏多姿太湖石峰,狀如“福祿壽”三星,確是江南奇石。特別是“福祿壽”對面“米襄陽拜石”,高約3米,石身有81孔,大可容拳,小僅納指,“瘦、漏、皺、透”,蒼老而古奇,因而民間又稱為天界福祿壽三星聚首在天心台賞梅。台下三面溪水縈流,溪水蜿蜒處,紅梅初綻,綠萼欲飄。讓人不禁想起北宋詩人林逋“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的詩句。遠處溪流之上野橋橫跨,流水淙淙,四周梅樹成林,千株競發,極具古詩“騎驢過小橋,獨嘆梅花瘦”的意境。

下亭,入園,一片純潔的花海映入眼帘。正午陽光熱烈,暖暖地照在這片溫馨世界,微風徐來,暗香浮動。走進梅花叢中,有老乾古梅姿態橫生,體曲枝疏,或靜臥於草叢,或閒躺于山石。在這山野中,盡情恣意地綻放著她的美,她的純。虬枝錯節,花自零亂枝自斜。宋代詩人范成大深得賞梅真髓,他在《梅譜》中說:“梅以韻勝,以格高,故以橫斜疏瘦與老枝怪石著為貴。”天公未作美,少了一場紛紛揚揚的大雪,自然短少了一份踏雪尋梅的野趣,但“閒來立斷清風影,衣袂拂處香滿袖”卻是大寒天氣所不能比擬的。人聲喧譁,驚破梅夢,有零碎梅花,飄然自枝而落,裊裊似雪舞。憐撫半縷梅魂,惜無美酒伴梅香,怨無羌管臨風笛,索性坐梅下,唯低頭深思,感受“梅破知春近”的那份欣喜,讓探梅的詩意一點一滴浸潤心海……

拾級而上,來到榮德生先生為紀念母親八十歲冥壽而修建的念劬塔。塔取《詩經?小雅》中“衣衣父母,生我劬榮”之意,高十八米,聳立山腰,玲瓏俊秀。登塔眺望,近處,漫山遍野,紅梅勝霞,白梅若雪,紅白相映,像墜入雲海,分不清哪是雲哪是花,閃閃銀波,在山間流光溢彩,奇麗無比。真有“入山無處不春枝,遠近高低路不知”的感覺。遠方,群峰逶迤,氣勢雄偉。煙雨迷濛里,遠眺茫茫萬頃太湖,水天一色,雲濤相接,瀰漫無際。“四面有山皆入畫”,好一幅迷人的江南水墨畫!

再往開原寺東南環山路下坡,有自北向南約300餘米長的澗水溪流,蜿蜒曲折,溪底卵石,以黃石駁岸,邊有花徑,梅樹自然生長在溪邊、石隙,或附生於喬灌木間,挺松修竹點綴其間,溪水清流,梅香四起,梅花溪便由此得名。沿溪置有梅妻鶴子、歲寒友、一枝春、額妝、羅浮夢等石刻題書和各類植物造景。每一處石刻、每一處造景,都寓意深遠,如松、竹、梅寓“歲寒三友”,而“羅浮夢”則大有典故:廣東博羅縣有山名羅浮,峰巒達400多個,梅花漫山遍野,無錫梅園人稱“小羅浮”。其境其意,怎不讓人聯想到羅浮山的茫茫梅花世界而倍覺心曠神怡呢?溪上小徑邊,建有雙亭,以仿製的10根毛松樹立柱,松木板作座,頂鋪茅草。雖為水泥仿製,倒也可以亂真。亭名“怡怡”,暗示雙亭之意。溪邊遊人成雙結隊,亭內情侶喁喁私語,梅樹下孩童們追鬧嬉戲,好一副迷人的人間仙境。若能月下來此賞梅,則“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又該是怎樣一番迷人境界?

徜徉花海,我盡情地觀賞與品味著來自大自然的早春風華和梅園獨有的文化底蘊。在這裡,哪怕你極其隨意地一抬頭、一舉目,說不定就遇上了哪位“高山仰止”的文化名人;哪怕你極其隨意地一轉身,就不定就撞上了一段迴腸百轉的歷史典故。漫步洗心泉畔,榮毅仁正朗朗吟誦:“洗心者,用以洗心中無形之污耳,藉以寓警,非真可以泉水洗人心也”;帶著一身幽香來到揖蠡亭,透過梅林隙,范蠡和西施衣袂飄飄,泛舟太湖和蠡湖。“香海”軒前康有為和蕭嫻師徒二人娓娓細語;屋後,金峙程正肅然“低首拜梅花”。梅花石刻旁,大師劉海粟凝望深思;招鶴亭內,林和靖正翹首梅妻鶴子。走過誦豳堂,兩廣總督岑春煊在極目遠眺湖山第一美景;屋內,錢塘沈兆霖正奮筆疾書書寫楹聯: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就平處坐,向寬處行。香雪如海,雲蒸霞蔚中,榮德生先生銅像面南而立,臉微側,正托腮凝神,深情遙望著這片養育他的山山水水……我久久駐足在園內那位老人的銅像前,凝望著老人睿智的眼眸,遐想連翩:這梅園的主人該不是梅花的精靈所化吧?

一晃,已過了午飯時間。尋一小攤,點一份地道的江南農家食品,嘗著青梅,品著清梅酒,感覺甚是愜意!在和老闆娘的閒聊中,才知道梅花也是結果的,才知道我們平常吃的話梅來自於何處。在我以往的認知里,梅,應是只開花不結果的。哈哈!沒想到梅果居然有這么多種吃法,也有讓人吞舌入肚的美好味道呢!

腹飽,微醺。再入到梅林,於高處尋了一顆老樹,倚著樹幹躺臥,看一片陽光從樹梢泄下如此的溫暖。冬日寒梅,心事成簡。看這一處溫暖人間,有蜜蜂忙著采蜜,有冷落素冬里的蝴蝶來媚惑人間,有攜手而來的情侶,有手牽手的父母與孩子,有三五成群的朋友,有結隊而來的壯觀隊伍,也有像我一樣獨自慢行而來的……該用怎樣的筆墨,來書寫那流走的琉璃時光?幾筆感嘆,幾張照片。自在的時光,最簡單的歡愉,卻是最甜蜜的歲月,都在紛擾喧囂的紅塵里被鏡頭定格,將最單純的微笑保留。

夕陽落幕,賞梅人漸漸離去,梅園變得有些靜謐深沉起來。絢爛晚霞映照的梅花猶如長空里的繁星,似閃爍粼粼光影的湖波,似霧海中暮色浸透的桅帆,我自己也仿佛是夕歸的棲鳥,拂過漫山梅林,踏過煙雲縈繞的香雪海洋。

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告別梅園,擁一懷春天回家!輕風徐緩,我仰起臉盡情接受著春風無盡的暖意,微笑在嘴角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