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中帶細論樊噲

在人生的道路上,有的人性格爽直,為人粗魯,不拘小節,有的人遇事過於謹慎細心,點點滴滴都要算清楚。前者可能讓人擔心把事情搞垮,而後者則讓人覺得婆婆媽媽、謹小細微,事情果然辦不成。我讀了司馬遷的《鴻門宴》,不由拍案叫絕,因為書中的樊噲給了我一個啟示:辦事既不要拘小節,又要謹慎細心。

文中塑造樊噲在鴻門宴上的表現很出色。他很勇猛,,敢於帶劍擁盾闖入軍門,敢於將執戟的衛士撞倒在地,甚至敢於怒視項王。項王“賜之厄酒”、“噲拜謝之起,立而飲之。”項王“賜之彘肩”、樊噲“拔劍而啖之”。連力能拔山的項羽也連連稱讚“壯士”。但他粗中帶細,能替劉邦說話,還能促成劉邦逃離虎口。

有的人認為辦事勇猛剛直,豪氣爽快就行了,用不著那么小心謹慎。這樣的看法是片面的,這樣的人如在戰場上作戰,只能盲目地衝鋒陷陣,成為炮灰,不能成為真正的英雄。也有的人認為遇事處處小心可萬無一失,殊不知過分小心必定會難分主次,鬍子眉毛一把抓,既浪費了時間,又得不到多大成就。總之,凡是把“粗”與“細”的關係割裂,都是不可取的。

我們學習知識也是如此的,豐富的知識來自博文之士。教學家祖沖之,“專供數學,搜煉古今。”唐代著名學者韓愈“少好學問,五代之書未有聞而不求,得而不觀者。”居里夫人當年夜以繼日地找“擂”。陳景潤年夏一年地攻“哥德巴赫猜想”,精心演算的稿紙裝成幾麻袋。“術業有專攻”,他們都取得了令人讚賞的成就。

可見,“粗”與“細”即廣泛,是知識大廈得以屹立的基石;而“細”則是專供,是知識大廈得以高聳的框架。“粗”收“細”吸是人才拔萃的關鍵。“粗”是“弓”,“細”是“箭”。只“粗”而不“細”,“弓”便無用;知識多而不精,“箭”也射的不遠。既“粗”而又“細”,才能“弓”響“箭”飛,準確命中目標,出人頭地。

而在這電視科技時代,我們辦事應“粗”“細”結合,並在學習時“粗”中取“細”,這樣,才能成為時代的主人,科技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