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知了方知了

我的故事緣於一次家庭大戰。

爸爸喜歡吃知了猴,更喜歡捉知了猴。為了捉知了猴,他可以跑幾百里路回到老家去。在我看來,那純粹就是為了尋找他童年的感覺。現在倒好,在北京他也找到了可以捉知了猴的地方,每天晚上碗筷一放就會拿起他心愛的小手電、騎上腳踏車,奔向他理想的“聖地”。

媽媽不喜歡吃知了猴,而且她從網上得知,知了猴也是動物,專門有人呼籲要注意保護動物。爸爸卻說不要拿無知來騙小孩子,知了從生到死,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害蟲,並提出讓我們跟著去捉知了猴“開開眼”。

我是中立方,也不吃知了猴,不表態。但是經不住爸爸幾次力邀,也禁不住心中的幾分好奇,不是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嗎,就跟著爸爸去走一趟、看一看。

太陽還沒有完全落山,幾隻“早起”的知了猴已經落入爸爸囊中。以前只在微信上看到的圖片,現在出手可及。有的在地上爬著,有的剛爬到樹根,有的已經爬到樹梢上,有的“懶蟲”只是爬到它洞邊的小草上。捉知了猴的過程,就是與時間賽跑、與其他“打獵”者競爭的過程,好不熱鬧。

剛開始跟在爸爸的身後跑來跑去,加上天氣熱,不知不覺中已經跑出一身汗來。隨著天色漸晚,知了猴出現的頻率越來越少。這個時候,“金蟬脫殼”開始隆重上演。直到這時,爸爸才放慢腳步,我也才從興奮的心情中冷靜下來,顧得上問我最關心的問題。

原來,知了的幼蟲生活在土裡,吸樹根的汁,成蟲飛到樹梢喝嫩枝的水,它在哪個樹枝產卵,哪個樹枝便會枯萎掉下來。難怪爸爸說它是害蟲,其實按照現在保護綠化的觀點,是應該發動大家來除害才對。不過,好像不需要發動,據說現在知了猴的市場價格不菲,甚至要上百元一斤呢。你看樹林子裡捉知了猴的人,那燈光閃爍的場景,簡直是在開民間運動會。

一隻知了猴從入地到出地要經過至少3年,甚至長達2024年的地下生活,而在樹枝上的生命僅僅兩個月左右,算起來好像挺可惜的。“就見光這么幾天,圖啥?”我的一句感嘆,引來了爸爸一番說教——動物沒有思考,人類不能無知。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沒有天上掉下來的餡餅,要想贏得最後的幸福和自由,就要付出長期的艱辛。馬克思、恩格斯、李大釗、毛澤東,在出名之前都是圖書館的“書蟲”。現在的高考與知了的準備過程並沒有本質的區別。

說到這,我就知道爸爸下面要說什麼了。心中默念著“哎,又是老一套!”,嘴上連忙答道:“好、好,我知道了,我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