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橋

睡了一覺,小小的烏篷船已經搖到了周家橋。水波拍打著船舷,睡在船上好像搖籃一樣,這一覺睡得真香啊!

舒舒服服地伸了一個懶腰,我搖搖晃晃地上了岸。踏著長滿青苔的古老石板路,空氣很潮濕,瀰漫著一種糯米發酵的氣息。小弄幽深、寂靜,兩旁是傳統的黑色瓦頂、石灰白牆的老房子,江南一帶獨有的那種古樸、陳舊。輕輕走進弄堂,一個老宅門內,一位老婆婆正在糊錫元寶(兩片貼在紙上的錫箔,用麵粉漿糊在一起,做成元寶的形狀,燒給死去的父母或菩薩)。她身邊的一張矮凳上曬著一筐已經做好的紙錢。老人沒有戴玉鐲子,也沒有其他的首飾,只是在梳得整整齊齊的白髮上匝了個髮髻。她抬頭看著我和媽媽,用土話問我們是哪兒來的?我說是紹興來的。

知道我們還沒有吃飯後,她就停下手中的活兒,抬起布滿皺紋的蒼老的臉,用眯得幾乎剩一條縫的眼睛看著我們,然後充滿愛憐地輕輕說道:“大姑娘啊,出門在外一定要吃飽,千萬不要虧待自己啊!你們先去吃麵,等會兒再來看我做吧。”多善良的老婆婆啊!

聽她說,她八十多歲了,丈夫早死,膝下又無子女,如今這棟房只有她一個孤老太獨自居住著,靠糊錫箔生活。每天糊一百個,能賣一塊六毛錢。好在她平時花費不多,能夠管住溫飽,就很滿足了。

我站在石板砌成的門檻上,探著身子向房間裡張望。房子很舊了,石頭地板被世世代代在這裡居住的人踩得閃閃發亮。不大,四四方方的一個廳,左邊是廚房,右邊是臥室,很乾淨。古老的木桌上放著針線筐、鏡子等簡單的用品和一隻老式座鐘,時間在老屋裡走得那么緩慢,緩慢得似乎扯住了過去的時光……桌子的正上方掛著老人已故丈夫的黑白像。他看起來似乎很年輕,只有五六十歲,很英俊。沒有電燈,沒有自來水,煮飯用的是煤爐。一切現代化的東西在這裡都是不需要的。

當老人再次要求我們先去吃飯時,我們便去了小弄盡頭一間很小的麵館。店主是一對老夫妻,很和藹。老婆婆用破舊的煤氣灶給我和媽媽煮了兩碗陽春麵,裡面放了些醬油、味素、蔥花,又端來了四個拳頭大小的冷包子。說:“能吃幾個就吃幾個,吃不完剩下,不算錢。”很餓了,我狼吞虎咽地很快消滅了一碗麵,媽媽則把面、包子一掃而光。老闆娘來算賬,竟只要了三塊多錢。

回到烏篷船上,聽著船夫用腳搖著長漿“嗚吱嘎,嗚吱嘎……”的聲音,目睹著船兒輕巧地在水上滑行,周家橋漸漸離我而去……

總覺得,歲月對周家橋很寬容,從不去苛求什麼節奏,今天和明天都一樣,沒有“流逝”的概念。這種悠閒的生活,使周家橋的人都有一種平和、古樸的性格,輕而動聽的說話聲。這裡的人們,雖然不富裕,但卻安逸、舒適,每個人都自得其樂。真的,夫復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