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圍棋

我這個人沒有太多的業餘愛好。圍棋是我不多的愛好中的摯愛,當我沉浸在一個棋局中對奕的時候,我會忘記一切,時間在這時總是那么短暫,還沒盡興就會到了棋室打烊的時刻。有時碰到情趣相投的棋友,相約去家中對局,直殺得酣暢淋漓,不知不覺中天亮了。雖然我對圍棋的痴迷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但棋藝還比較淺陋,只是業餘初段而已。曾有朋友勸我這樣的年齡對圍棋不要如此執著,我非常理解他們的用意,但我痴心未改,因為在圍棋這個虛擬的世界中,我能短暫地忘記人生的煩惱和憂傷、忘記疾病的苦痛和折磨,享受到超脫塵世的寧靜和灑脫,我感受到了快樂。

中華民族“棋、琴、書、畫”四大文化藝術瑰寶中的棋指的就是圍棋,日常生活中還有西洋棋、中國象棋、軍棋、跳棋等其他棋類,在棋具、棋子的形狀、行棋的規則、輸贏的裁定等方面圍棋固然與它們有所差別,但它們本質上的區別,在於對奕之初棋盤與棋子狀態,其他我所接觸到的棋類,開局時所有的棋子都是全部擺放在各自人為設定的位置的,而圍棋開始時棋盤是空白的,棋盤與棋子是分離的,開局後棋盤上361個交叉點由對弈雙方輪流擺放各自的棋子。在判定勝負的標準上,圍棋並不是以占領和消滅為最終目地,而是由棋手所圍地盤的大小決定,行棋雙方各有自己的領地,領地的大小取決於棋手的棋力,對弈雙方和諧共存,這更像我們經常所說的共贏。

圍棋的獨特性揭示了宇宙的本質、世界的奧秘,反映了事物真實本來的面目,萬事萬物都是從無到有,從簡單到複雜演變的。現實世界,沒有現成的東西。其他棋類棋盤上人為設定的棋子便是對局雙方固有的東西,這種現成的東西,在有的棋手行棋過程中往往不被珍惜,不假思索的投向不恰當的地方被對手吃掉。記得小時候看過一則寓言,講的是古時候一個少年為了體諒父母的艱辛給財主打工,賺了一錠銀子交給父母,父母為了檢驗這錠銀子是不是勞動所得,把銀子扔進了火爐,當少年不顧滾燙的火苗,赤手迅速伸向火爐的時候,父母確信這錠銀子是兒子辛勤勞動所得,誰會讓自己辛辛苦苦的勞動果實焚為灰燼呢?!

圍棋是我上大學時學會的,那時我的幾個同學每逢閒暇都要對弈幾回,我坐在他們旁邊觀看,一點也看不懂,出於好奇,我請教其中的棋理,覺得蠻有意思的,逐漸產生了濃厚興趣,於是一發而不可收拾。

圍棋的術語非常形象生動,點、尖、挖、打、刺、夾、鎮、撲、拆、壓、撞、雙、跳、並、渡、連、侵消、分投、打入等等,如同股市中的“跌停”、“漲停”、“套牢”,很容易理解和掌握。作為一名出色的棋手要想在高水平的對局較量中獲勝,必須熟練地綜合運用這些技術,好比一個高級技工完成一件完美的成品需要綜合使用鉗子、扳手、刀具,性質是類同的。

圍棋從整個對局過程來看,大致分為布局、中盤、收官三個階段,這同我們做事、工作異曲同工。做一件事情,乾一項工作,無外乎布置、落實、檢查。下棋其實就是做事工作,實力相當的對弈雙方,贏者往往是做事認真,工作踏實的一方,同樣下棋認真的棋手做事工作一般來講也會比較細緻負責。有的棋手下棋,不根據對手的特點作通盤的考慮,憑經驗、憑感覺、憑個人的喜好選擇開局定式,一開始就會陷入被動;還有的棋手在中盤階段疏於計算,一塊大龍有時會相差一氣慘遭全殲;更有棋手在收官階段會拱手相讓垂手可得的勝利果實。每次看到這樣的棋局,我忍不住會為痛失好局的棋手扼腕嘆息。

棋室里的棋手形形色色,三教九流一應俱全,有大小經理、公務員、有教師、有小商小販、有手工業者。他們進入棋室的目的大相逕庭,有陶冶性情的、有閒來娛樂的、還有博彩頭的。身份、目的的差異使得棋手對待棋局的輸贏態度迥異,有得意忘形的、有付之一笑的、有爭得面紅耳赤的、有互相責備的、更有互相謾罵動手的,對待輸贏態度的差異體現的是一個棋手的棋品。棋室里,我見過一位以教棋謀生的老師,按現代社會人們普遍的觀點來看,從事這類職業屬於邊緣一類的,但他在整個棋室里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因為他到棋室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切磋棋藝、以棋會友,無論是棋藝還是棋品堪稱首屈一指。

在棋室,除了下棋的棋手外,往往還有一些旁觀者,這些人很少下,只是看。“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因此看棋也非常有趣。“觀棋不語真君子”,旁觀者在看的過程中是否言語體現出個人的修養和素質,我經常看到一些看客忍耐不住,評頭論足,指手畫腳,使得棋手無所適從,安靜的棋局被攪得熱鬧非凡,嚴重時會引起棋手的不滿,導致衝突。

從圍棋本身、到棋手、到棋局、再到棋室,折射出許多人性、社會、乃至宇宙的光輝,我喜歡圍棋,是那種深入骨髓的,它給我的人生增添了色彩,使我更深刻地領悟到了道家的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