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則興

八年前,我同父母來到了新疆,來到了這個團場。

如今,已在這個團場度過了八個年頭,父母也在基層連隊承包土地八、九個年頭。但最近幾年才落實了當地戶口,並不在團場職工的範圍內,只能算是團場的居民。向我們這樣的家庭在團場很普遍,指引一些小原因便錯失了職工的身份,便無法享受團場的一系列的優惠政策。正如大城市中的外來務工人員一樣,為城市的建設共享了自己的力量,奉獻的青春,但身份卻很難得到確認,無法被城市真正的接受,始終是一個特殊的群體。

我個人認為,團場的收納職工的一些制度在實際施行時有些過於一成不變,使得許多為大西北建設貢獻了力量的人無法真正融入團場這個大家庭。當然,我說這些也有一定的個人感情包含在其中,但不完全是為了個人的利益。也許那些職工所獲得團場的優惠並沒有多么得巨大,但對於那些沒有“職工”身份的人,他們或許看重的並不是那些優惠,而是一個名正言順的被政府認可的身份。當然,沒有這個身份,同樣可以生存。但如果,政府可靈活地對制度進行調整,實施,給那些人們一個這樣的身份,他們的新便會漸漸落實在這塊土地上,願意進自己的力量為這裡的建設,發展多貢獻、多付出。

我再次想到城市中外來務工人員。如果城市中的“城裡人”對他們多一些尊重,多一些關心,這對他們的影響並不亞於給他們獎金或其他物質上的支持。有時,精神上的力量可以促使人們努力去創造物質上的財富。這不正是國家所需要的嗎?

國家的政策制度有時也需要諸如新鮮的血液,適當地活動筋骨只會帶來更多的健康成長。同樣,靈活地調整一些政策也會促進我們團場的經濟,人文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