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學期我將如何學好語文

“磨刀不誤砍柴工。”首先,請允許我析一下這語文二字。語者,語言;文者,文字。語言是用來聽和說的,文字是用來讀和寫的。所以說,語文的學習其實就是一個練習聽、說、讀、寫的過程。

聽可解釋為兩個含義:一者解釋為“用耳朵接受聲音”,放在學習中即為聽講,課堂的40分鐘是獲取知識的關鍵,老師通過精心的備課,將知識濃縮在了這有限的40分鐘;二者解釋為“聽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聽話。聽起來似乎很俗,但卻涵蓋了語文學習課上課下的重要前提。試想,上課認真聽講,回家按要求完成作業,長此以往,堅持下來的又有幾人呢!

說自不必多言,“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言論、主張。”但是,說什麼;怎么說?就需要點藝術了,理解語文的藝術。

讀,閱讀。這是字典中的解釋,但個人認為應該換成品讀。一篇文字,我們不僅要了解背景、中心。還要品味作者的用心良苦。在此想強調的是,一定要重視課本。因為課本是由大家從大家們的文字中精選出來的,一定是精品中的精品。

最後是寫;認真‘‘聽’’了寫作與閱讀的技巧,自信的‘‘說’’了寫作閱讀的長進,仔細‘‘讀’’了作文閱讀的好句,還怕區區的‘‘寫’’么?所謂的寫,就是我們常說的筆記和作文。對於筆記,個人認為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以適合自己為好。但好的筆記是建立在聽的基礎上的,這就有一次凸顯了聽的重要。除了課堂筆記,平日裡做一些讀書筆記也是很有必要的。因為作文是一個循序漸進、厚積薄發的過程。只有當你例子有了,材料豐富了。提筆是才能得心應手,寫文章才能水到渠成。

也許有人會說:“我不喜歡語文。”我想告訴你,習慣是可以改變的,就看你怎么去改變;興趣是可以培養的,就看你想不想培養。當你把對語文用心當成一種習慣,那么,學好語文從而喜歡語文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最後,我想用彭端淑在《為學》中的一段話和各位共勉:“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已;不為,則易者亦難已。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已,不學,則易者亦難已。”

以上就是我對語文學習的一點微薄之見,惟願起到一點拋磚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