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北山之旅

噴泉簇擁著的九龍門在陽光的映射下彩虹飛舞,向人們傳遞北山神秘、奇異的力量,亦傳遞著龍騰盛世、福澤家邦的美好祝願。當我和朋友們站在這全國最高最重的銅質龍門下,聽著丁老師娓娓道出北山的歷史,透過彩虹放眼望去,吉林市著名的文化古蹟正向我們慢慢地拉開帷幕,今天的探尋北山文化之旅開始了。

過了九龍門,我們沿著筆直的平坦的坡路向上行走,豁然間,一座白色的拱形橋,把兩側的山峰連線了起來,氣勢雄偉,高懸壯觀。登上這座橋,站在兩山之間,手扶白玉欄桿,憑眺江城,半城美景盡收眼底。

輕撫白玉欄桿,丁老師向我們講訴這座橋承載了吉林市的百年風雨。史書上記載,在康熙年間,康熙皇帝東巡吉林,在松花江邊望祭長白山,然後率諸王公貝勒到九龍山狩獵。在他策馬行至兩峰之坳時,曾攬轡回首,城外大江彎弓,有百艘戰船排到江中,他龍顏大悅。1932年,吉林人在兩山之間建橋,竣工後,當時的末代皇帝溥儀將該橋命名為“攬轡橋”,並鑄銅牌一塊,嵌立橋頭石欄上。可是令這位傀儡皇帝無語的是不久以後,日本人竟然以鑄槍資源緊張為理由將這塊銅牌送進了軍工廠,“攬轡橋”默默地承擔了這份屈辱。聽到這裡,我再一次伸手撫摸飽經風雨的白玉欄桿,一絲絲的滑亮仿佛是“攬轡橋”在向我傾訴。

老天也似乎被“攬轡橋”感動,一顆顆雨滴似淚水落下。雨中,我們告別“攬轡橋”,來到攬月亭,這座亭始建於1974年,在此亭竣工時,恰逢毛澤東詩詞《重上井岡山》發表,因詩中有“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句,故定亭名為“攬月亭”。站在攬月亭,透過濛濛細雨,再一次俯瞰江城,不禁湧出指點江山的衝動。

雨漸漸小了,我們走向的下山的路。再次來到九龍門,那裡已經被雨沖刷的銅光閃閃。而我們卻像旁邊那隻鴿子一樣濕淋淋的。最後,我們坐上了回家的車,而那隻鴿子卻並沒有飛走,也許它和我們一樣熱愛這裡,留戀這裡……車發動的時候,雨停了,我回頭向九龍門看去,那隻鴿子的上方升起一道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