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甪直我懂了葉聖陶爺爺

“道路窄窄,房屋矮矮,小橋流水,青磚黛瓦”,這是蘇州甪直水鄉的特別美妙,妙語勾勒出的江南第一鎮,如同一幅水墨相融的蘇繡風景。踏進保聖寺,走進陵園,只見園中的正中央,矗立著一塊白色大理石,那便是葉爺爺的墓碑了,那青青芳草之下,便是葉爺爺的長眠之地。一種緬懷之情直涌我的心頭,葉老的人之偉與甪直的景之美,兩者竟是如此第相輔相成的呀!

整個儀式在莊重而肅穆中,我仿佛看到葉爺爺偉岸身姿,96年前的江南水道,一位年青人乘了一天的小船,不辭辛苦的來到這裡,他要做鄉村的平民教師。葉聖陶先生與好友們,自掏錢包自籌建,辦起實驗室、圖書館,讓學生可以做實驗,有書讀,帶領學生做遊戲、演話劇,還在生生農場種瓜澆菜。葉爺爺孫女葉小沫老師的講述,讓我們感受到一個偉人的執著,也賦予了甪直水鄉更多內在的美好。

離開了保聖寺,我們在甪直的曲曲小路上,繼續追尋先人的足跡。葉聖陶紀念館副館長,帶我們來到歷經風雨滄桑的萬盛米行,如今的這裡已經成為江南民俗館,裡面有許多簡陋、粗糙的農具,它們都是80多年前當地農民耕種用的,現在看起來都是十分笨重落後的。我和大家蹬水車、推石磨,在老牛拉犁雕塑前照相,葉老《多收了三五斗》,就赫然印刻在大牆上。

幾年前,我讀過小說《多收了三五斗》:“早晨的太陽從破了的明瓦天棚里斜射下來,照在櫃檯前那幾頂晃動的舊氈帽上……”,展台上那舊氈帽還在,度日如年的種米人,當年苦難能對誰去言講。恍惚間,我看到當年葉爺爺,與舊氈帽們體恤入微,對農家苦痛關切情長。我突然明白了:葉老爺爺如此眷戀甪直,不僅僅因為這裡山清水秀,更因為他熱愛這裡的鄉親。

回到吉林後的幾天,我又一次捧讀葉老的書,重溫起《多收了三五斗》,舊社會的江南大地,農村連年災荒、哀鴻遍野,葉老對農民充滿同情,揭露舊社會則是入木三分。重讀小說時有一種感覺,對葉老的文學理解深了,對葉聖陶爺爺的偉岸人格,也同時在加深著理解。請大家說吧,從江南水鄉回來的我,是不是開始懂了葉爺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