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是我們屋子裡用來通風、透氣、採光的。自從有了房屋,窗也就隨之出現了。

我們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窗自然也有一段不短的履歷。早在春秋時期,窗就已很有代表性了,一看這家的窗就知道這家人是貧是富。比如,平民的窗,不過是在土牆上開個四方形的洞,用葦席蓋上,席蓋上方與方洞上方連在一起,開窗時,就用竹棍把席蓋支起來。而王侯將相們的窗卻多是用美竹、珍珠串作簾,掛在視窗,何等華麗。

漢代蔡倫發明了造紙術,此後的窗多以木頭做框架,在上面雕上花紋,中間夾上紙。這樣既好看,又擋風,現在的一些老式居民房仍能見到這種窗。但這樣的窗易破,不耐用。晉代已經出現了透明的琉璃窗。西晉官員滿奮很怕風。一次,他拜見晉武帝司馬炎後坐在一旁,發現北面的窗子沒遮攔,似乎感到一陣涼風吹來,但在皇帝面前又不敢直言,臉上露出為難的神色。司馬炎察覺後,笑著說:“那窗戶是透明的琉璃做的,看似漏風,實則嚴實得很。”滿奮不好意思地說:“吳地的牛因懼怕酷熱的太陽,‘見月而喘’,我因太怕風了,所以過於疑心。”當然,那時的琉璃是天然的,量很少。物以稀為貴,平民百姓是難以享用的。

大約是14世紀初,歐洲人發明了玻璃。玻璃無論是透光性還是堅固性都比紙要強得多,所以紙窗就逐步被玻璃窗代替了。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科學技術的日益提高,人們不滿足於很普通的需求,研製出了多種顏色的玻璃,如在玻璃中加入二氧化錳可製成紫色玻璃,而每玻璃中加入極細的金粉就可製成著名的金紅玻璃。這不僅豐富了玻璃窗的品種,而且增強了它的美觀性。人們甚至從照相膠片的感光原理得到啟示,製成了能隨光變色的玻璃,使窗戶也能隨光變色,奇妙無比。

窗的進步不也是人類的進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