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寫物作文600字三篇

篇一:

望著躺角落裡的手套,想起了他和爺爺的故事。

爺爺曾經是個修理匠,全村的村民凡是東西壞了都會來找爺爺。即使有的壞的面目全非的東西,到了爺爺的手裡都會煥然一新。那雙乳白色的手套是爺爺最親密的戰友,他跟了爺爺大半輩子,又和爺爺一起慢慢變老。曾經的他和爺爺一樣風光無限,是村子裡的紅人,爺爺對他愛護有加。在那個青黃不接的年代,他享受了太多的榮譽。可是現在時代變了,日子都變得富裕了,人們已經很少來修東西了,壞了就直接扔了,不要了。

他和爺爺一樣退休了。在時光的磨練下,他已經變得銹跡斑斑,還破了一個洞,可是爺爺是捨不得扔,總是還戴著他在村里閒逛,回憶著曾經的點點滴滴。爺爺也總是對他講話,回憶著曾經的故事。爺爺常常坐在小板凳上緊盯著這雙破舊的手套,看著看看竟然入了神,一個人呆呆地坐在那裡。有時候,爺爺也會流露出笑容,感覺很滿足很幸福的樣子……

雖然爺爺已經擁有了新的手套,可每當為數不多的時候,有人來修東西,爺爺還是習慣帶著他原來的手套,利索地修著東西一臉享受,眼前可能儘是自己年輕時的樣子。幹著幹著,竟放慢了動作,一遍又一遍的檢查早已修好的東西,眼神透露出不捨。可是有一天,手套竟然不見了,爺爺在家裡翻箱倒櫃地找,找了不知道多久,終於在桌子後面找到了。找到手套後,爺爺竟然偷偷的抱著手套哭了,淚水在眼眶裡打轉,爺爺強忍著不哭,但我相信爺爺對手套的珍愛,是淚水永遠也表達不了的。

這些老物件在時代的變遷中被淘汰,但是他們在老一輩人的心中,是永恆的!

篇二:

在我們美麗的揚州有個風俗,就是每逢中秋節都要吃菱角,今年的中秋節也不例外,大早上我就喊著要吃菱角,終於傍晚時分,媽媽不知從哪裡帶回來一盆菱。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剝開殼,送入嘴中,解饞!

你別看菱角那棕褐色的殼粗糙不平,兩根尖尖的角翹在兩端,還有些扎人。但去了殼,映入眼帘的便是粉嫩嫩的果兒,如初生的嬰兒嬌嫩的皮膚,可愛誘人;又似一塊精美的乳白色古玉,圓潤光滑。放入口中,那份獨一無二的清香便在唇齒間綻開。像清香的茗茶,卻沒有那份苦澀;。還有淡淡的,微微的甜。咬下去,既有脆感,又不失嚼勁和嫩度,這是生吃;綿綿的,粉粉的,有栗子般的粉香、微甜卻沒有栗子那樣乾咽,這是煮熟了吃。甚是美味!

記得小時候,每逢初春,熬過了一冬天的外婆家的菱角塘漸漸地有了生機,起初稀稀疏疏,細小的菱葉漂浮在碧水間,隨波漂擺,一入夏天,菱葉們爭先恐後後的擠滿了菱塘,都看不見碧水了,把水面記得密密麻麻,此時,放眼望過去,水面上滿是綠油油的菱葉層層疊疊,像四周鋪展開,葉子上布滿了大大小小的窟窿,掀開菱盤,藏在菱盤下面的‘小可愛們’就露出來了,大大小小的,呈現出嫩綠色的是小的,像小碧玉一般。長得胖乎乎的,紅紅的就是大的了,就像一個害羞的小姑娘,還有的一半紅一半綠,那是快要成熟的。我站在岸邊,挽了挽袖子,迫不及待的開戰了,我左手掀住菱盤,右手找準目標使勁一拽,一個個新鮮亮麗的菱角被我收入囊中,將成為我的午後甜點。

回到家把菱角清洗乾淨後,放到鍋里煮上四十分鐘左右,便會發出沁人心脾的味道,剛開始吃菱角時總是被尖尖的‘牛角’和堅硬的外殼擋住,讓我心急如焚,就在這時外婆總是會伸出援助之手—幫我剝菱角,不得不說她的那剝菱角的技術讓我驚嘆,她總是用牙齒輕輕一咬,就能剝出一個完整的菱米出來,我也跟著外婆學著剝菱米,最終我可以靠著自己把菱米吃到口中。

這些年每年都能在中秋節時吃到外婆送來的菱角,還是小時候的那個味道,這味道將伴隨我的一生!

篇三:

茶,清香撲鼻,提神醒腦。無喧囂之形,無激揚之態。龍井、單樅、滇紅……其味不一。

“詩寫梅花月,茶煎穀雨春。”我也覺感這清明茶太早如蒙學讀物少味,立夏茶像甲骨文晦澀,只有穀雨茶,脫盡幼年之稚氣,沒有老年之迂腐,有的是謙謙君子之風,翩翩少年之態,如同我這般年紀。

一個人在幽靜的茶室里,來上一束光……取茶、洗茶、泡茶。用茶勺在茶罐里挑出,再用茶針撥挑至三才杯,銀壺沖泡,茶葉如蜷,茶葉尚苦;兩泡時,茶葉浮沉,滿腹生香;三泡時,茶葉舒展,葉脈一目了然;四泡時,茶色清澈,茶香裊裊,茶色更加通透了,極像一塊翡翠,不像一泡那么濁,喝上一口,神思如茶香一樣升至天際。再聞杯蓋之香,又與杯中茶香不同,杯蓋的茶香偏淡且悠遠。抿上一口,閉目、舌尖、舌根,入喉……此時,不禁想起老師曾受教過的《一字至七字詩.茶》:“茶。香葉,嫩芽。慕詩容,受僧家。碾雕白玉,羅織紅紗。……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後豈堪夸。”

所以茶之種,茶之制,茶之器,茶之藏和茶之飲,各有其術,各有其用,各有其情。茶對我一個這樣不諳世事的少年來說,本不感興趣,只是近幾年家中母親忠於琴茶,痴迷擺弄,倒是吸引到我。

於是,偷泡一杯,目視茶色,口嘗茶味,鼻聞茶香,耳聽茶濤,手摩茶器,心同其茶,其中也能感受到中國人另一種高傲,另一種骨氣。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