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習俗作文(5篇)

春節的習俗作文(1)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壓歲錢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也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讓它化凶為吉。壓歲錢牽繫著一顆顆童心,而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日所需的東西。

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餞的數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習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六年級:馬黎菲

春節的習俗作文(2)

每一個國家都有屬於自己的節日,每個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習俗,不同人過不同節、做不同的事。那么廣州過春節的習俗,當然就和其它地方的不一樣了。

在過年的前幾天,“二十四,掃塵日”。迎新首先要除舊。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民間素有的傳統習俗。掃塵之日,全家上下齊動手,用心打掃房屋、庭院,擦洗鍋碗、拆洗被褥,乾乾淨淨迎接新年。其實,人們藉助“塵”與“陳”的諧音表達除陳、除舊的意願。

年前,在廣州市各地經常都會有花市。花市里有各種各樣的花、年桔,有過年吃的食品,還有風車和各型各色的小飾品。大人們去買花,小孩呢,當然就是去湊熱鬧了。三三兩兩結伴在一起,到處溜達,到處玩耍。餓了就買吃的,渴了就買喝的,看見心愛的東西,買下來就是了,真夠爽的。

過年,可有一大堆事情要做。人們忙著去買這買那,吃的、穿的、用的……過年,當然就少不了貼春聯、貼“福”字。貼春聯,是重要的年節民俗。春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貼上紅紅的春聯,一副副透著喜慶和熱烈的春聯表達了人們迎新納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願望。在我國,人們往往用一個“福”字來表達對福運、福氣、幸福的嚮往和追求。每當辭舊迎新的時刻,家家戶戶都要把“福”字貼在屋門上,意味著福氣進入家門。許多地方還倒貼“福”字,利用“倒”與“到”的諧音,寓意“福到了”。

到了除夕夜,家家戶戶都要吃團年飯。這頓晚飯,是一年中最豐盛的。肉類、菜類、豆類、海鮮食品……滿滿一桌都是無比豐盛的菜餚,看著就讓人垂涎三尺。在“無雞不成宴”的廣州,一大早市場就擠滿了人,雞檔的老闆忙得不亦樂乎。晚飯後,大家一起坐在沙發上看春晚,進行新年倒計時。

過年了,人人都換上了新衣,相約出去玩耍、聚餐。最開心的肯定是小孩子了。每逢見著大人,甜甜地叫一句:“恭喜發財。”下一句“紅包拿來”估計不用說你就已經拿到它了。

快樂的日字總是過得那么快,一眨眼就到了元宵節。元宵節的到來,就意味著春節快要過完了,大家又必須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上,學生上學、大人上班……所以對於元宵節,我是又愛又恨。愛是因為可以吃上美味的湯圓;恨是因為過完元宵就得上學了。

六年級:花意嫣然shanana

春節的習俗作文(3)

過年了!過年了!家家戶戶忙著貼春聯,剃頭髮,做年夜飯,放鞭炮……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規矩”太多了!有些習俗還很怪,弄得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無奈之下,我準備去問正在貼春聯的爸爸。

“貼錯了,貼錯了!”我看見爸爸將“福”字倒著貼,焦急地喊起來。“沒貼錯!”爸爸不緊不慢地回答。“那為什麼要倒著貼?”我疑惑不解。爸爸解釋道:“將‘福’字倒著貼是一種習俗,‘福’倒貼說明‘福’倒(到)了!”“喔,原來是這樣!那過年還有什麼習俗和規矩呢?”我又發出疑問。爸爸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給我講解起來。

原來,過年還有一种放鞭炮的習俗,來源於“年獸”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隻“年獸”,長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躍出海面到處作惡。有一年一個老人用放炮,穿紅衣,貼紅春聯的方法驅趕走“年獸”,這才得以平靜,此後這個方法就流傳開來,直至今日。

聽完爸爸的講解,我這才恍然大悟。我又問爸爸:“為什麼理髮要趕在二十七呢?”“喔,民間有一條俗語,叫‘二十七,剃精細,二十八,剃傻瓜!”“原來是這樣!”

我又發問:“那為什麼要大掃除呢?”爸爸說:“大掃除是為了掃除一年的晦氣!這是好兆頭!”“那為什麼送禮全送橘子啊?”我又不懂了。“這是因為啊,橘子的‘橘’字與‘桔’意思相同,而‘桔’和‘吉’又很相近,大家在新春佳節用橘子相互饋贈求個大吉大利!”“原來如此!”爸爸又說:“還有‘接財神’這一習俗。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在財神生日到來的前一天的晚上,各家各戶辦酒席,為財神爺過生日。”我這才全明白。

今天我知道了很多過年習俗的知識,不過我覺得太迷信了!但這又仿佛是一種樂趣,只要快樂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

同學們,我對“年”的習俗收穫很大,可我不知你們的收穫,若有更新奇的,快來告訴我吧!我先在這裡祝你們新年快樂,萬事如意!

初一:奧爾

春節的習俗作文(4)

以前過年,只是和大人湊熱鬧。今年過年我知道了不少和春節有關的風俗習慣。

大年三十的上午每家每戶都要貼春聯,以示迎春之意。外公每年都要挑選一幅稱心如意的好春聯。今年選的上聯是:喜氣洋洋財旺旺,下聯是:好運多多福連連。橫批是:吉星高照。這足以預示新的一年裡的幸福生活。

年三十午夜吃餃子,也是每家必不可少的。老人們都說吃餃子好。吃餃子包含著非常豐富的文化意義。餃子諧音交子,就是相交子時,交好運發大財。因餃子的形狀又像金元寶,故又象徵團圓和財富。

大年初五俗稱“破五”,意思是人們要走出家門進行戶外活動。這天上午我和外公外婆沿著河堤,從將軍碼頭一直走到新華碼頭。這裡是滑冰場,男女老少人頭攢動,人們身著五顏六色的節日新裝,好像給冰場上裝點了盛開的鮮花。人們有的在滑冰、有的在打冰車。還有的在冰道上從高處往下放冰車,大家玩的真盡興!大人、孩子和老人,一片歡歌笑語……

這不正是太平盛世的真實寫照嗎?

五年級:863764950

春節的習俗作文(5)

每年,孩子們最開心的日子就是大年初一那一天——春節。

在春節我最喜歡放炮了。我不敢放一點著火就噼里啪啦的鞭炮,也不敢放沖天的大花炮,只敢在樓下放一放小巧玲瓏又好看的小花炮。姑姑還帶上我兩個不到一歲的小妹妹來,她們見了也特別開心,哭著鬧著讓我放。到了正月初一的凌晨12點整,外面便想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聲。這聲音震耳欲聾,好像要把整個世界炸塌一般。在大年三十的早晨,大家都起來去貼對子。無論是商店、公司、飯館、家裡甚至車上,都貼上對聯表示祝福過年貼對聯的寓意是鎮邪驅鬼、祈福納祥。相傳在遠古時代,有一種兇猛的怪獸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逢新舊歲之交,便出來糟踏莊稼,傷害人畜,百姓叫苦連天。有一次它又跑到村莊裡為非作歹,被一家門口晾的大紅衣服嚇跑了。到了另一處,又被燈光嚇得抱頭鼠竄。於是人們掌握了“年”的弱點:怕聲音、怕紅色、怕火光。每至年末歲首,人們就在家門口貼紅聯、放鞭炮、掛紅燈,院子裡燒柴禾、攏旺火,發出聲音。

年夜飯可算是一年中最豐盛的晚餐了。我們去了餐廳吃飯。這一燉就有800多元,可全都是“橫菜”:魚、米飯、雞翅……每道菜都與他的意義:魚代表年年有餘;米飯代表蒸蒸日上;雞翅代表吉祥如意。這代表了人們對新年的寄託與希望。

過年時,小孩最願意到處去拜年了。因為這樣能收到許許多多的壓歲錢。有的家長會把錢都會交給孩子,而有的家長特別無情,把壓歲錢都拿走了。我的父母每年給我留下300百,剩餘的存起來。

新年的習俗很多很多,這只不過的很小的一部分,都是為了能在下一年能更好。

初一:邢震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