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春節拜年的作文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一般從家裡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云:"十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明中葉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說"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於門……。"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於宋朝上層社會。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為時尚。"大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餘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誌》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係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裡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該文章由m.diyifanwen.com(第一§范┆文網)整理,著作權歸原作者、原出處所有.

春 節 的 來 源

春節的來源有三種含意

計時單位:365天,春夏秋冬周而復始,謂之一年;

收成狀況: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穀物多少即年景之好壞;

節日名稱:"百節年為首",是歡樂慶祝的愉快時光,謂之過年。

年"既然是計時單位,自然與曆法有關,而曆法的形成又是天體運行和萬物生長規律的產物。這一過程是隨著社會的前進和人們知識的提高而發展的。

我國的原始農業社會時期,在耕作的長期實踐中,發現了四季交替的周期,同時觀測出天體運行與地上農作物生長之間的規律,即所謂"觀象授時"。在二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時期,就已出現了以北鬥鬥柄所指星象位置的變化,用乾支紀年、月、日的辦法。這就是曆法的雛形。每年的第一月稱正月,為歲首。由於各個朝代使用的曆法不一,故歲首也不相同。夏曆的正月是現在我們所用的陰(農)歷一月,即所謂"建寅孟春之月";商代以現在的陰曆十二月為歲首,即所謂"建醜季冬之月;"周曆以現在的陰曆十一月為歲首,即所謂"建子仲冬之月";秦代用顓頊曆,以現在的陰曆十月為歲首,即所謂"建亥孟冬之月";漢代初期仍以秦歷為準。直到漢武帝時,才組織專門班子,改顓頊曆為太初曆,並把二十四節氣納入曆法,仍以夏曆的正月為歲首。這就是我們現在仍把陰(農)歷稱為夏曆的原因。

"年"字的出現始於周代。在此以前,堯舜時稱"載",有天體星辰運載一周之意,夏代稱"歲",含人長一歲,新春將臨之意;商代稱"祀",表示四時已過,該編史造冊,奉祀神靈祖先了。雖然在唐肅宗時曾一度將"年"改為"載",但為期很短,又復稱為年。年為計時單位,一直沿用到現在。春夏秋冬一個周期,稱為一年,在書面語言中,亦不時出現"載"字,顯然那是受古時稱謂的影響。

"年"的再一個含意是收成的意思。一年之中分為四季,是根據農作物的生、長、收、藏循環規律而逐漸認識的。因而在古籍記載中,對"年"的說明是"谷熟也"。收穫五穀稱"有年",豐收稱"大有年",亦稱"豐年"。皇帝祈禱五穀豐登之處曰"祈年殿"。在戲文中,對帝王歌功頌德時,有"君樂臣樂民安樂,五穀豐登大有年"之唱詞。

"年"字原是"稔"字初文,即莊稼成熟豐稔之意。甲骨文中的"年"字,是果實豐收的形象,不難理解,"年"與農作物之間的密切關係。

"年"的另一含意為節日名稱。是供大家歡慶的日子。收藏之後,結束了田間農活,首先想到的應是酬謝神靈的保佑、祖先的庇蔭。用新米做飯、釀酒、祭祀神靈、祖先、祈求來年再獲豐收。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年一度的規律。但是祭祀活動在哪一天舉行,古時並無確定,只是局限在新舊二年交替的這段日子之中。

"年"作為節日,形成於漢代。百姓們經過了春秋戰國四分五裂的局面,苦不堪言。秦雖統一中國,但徭役賦稅極為苛酷,民不聊生。直到漢代,才出現社會較為穩定,經濟日趨繁榮的局面,百姓們有了休養生息的機會,為歲終的慶祝和新歲的祈福創造了條件。

哪一天稱過"年"?自然是歲首第一日。但是由於曆法的不同和帝王的封建意識,歲首第一日最初很難確定。我國的封建帝王自稱為天子,為顯示其"奉天承運,受命於天"的宗旨,隨著改朝換代,多次改動了月份的次序。正月不固定,初一自然也不固定。自從漢武帝改"顓頊曆"做《太初曆》之後,雖然王莽、魏明帝、武則天、唐肅宗都曾一度又改用周曆,但為時都很短,因此,民間一直以夏曆為準,正月初一即為新年。

新年的名稱有不少變化。古時曾稱過"上日"、"元日"、"朔旦"、"元正"、"正日"、"正旦"、"正朝"、"三元"(歲、月、日之元)、"三朝"(歲、月、日之朝)。後世逐漸稱元旦。

民國之後,我國在使用陰曆的同時,亦採用陽曆,陽曆的1月1日亦是元旦。我國民俗不太注重陽曆,雖然機關、學校陽曆元旦照例放假,但是民間並不以此日為節。儘管如此,一國之內也不能有二個"年",於是把陰曆的元旦稱為"春節"。春節之稱,古來有之,是指"立春"而言。自從民間把陰曆元旦稱為春節並認可之後,就不再把立春稱為春節了。

新中國成立後,採用公曆(陽曆),但是陰曆同時存在,因為陰曆的二十四節氣與農作物的生長直接相關,"農時"是耽誤不得的,所以我們現在把陰曆稱為農曆。農曆的正月初一公稱為春節。按照我國的風俗習慣,春節放假三天,供大家歡度節日。

爆 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箇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裡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歷代的詩人墨客總是以最美好的詩句,讚頌新年的來臨。王安石的《元日》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人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