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春節

又到春節。

走在大街上,各式各樣的大紅燈籠、中國結、豬年禮品琳琅滿目,滿街的紅紅火火。置身於人流中,自己仿佛被一股歡樂的氣流所託起,飄飄悠悠。

一想到馬上就要開始進行貼春聯、吃團圓飯、拜年等一系列繁瑣而又幸福的活動時,內心也被這股氣流塞得滿滿的,輕盈地鼓起……我經歷的年味最足的一次春節,是在黃土高原。而那次春節給我印象最深的,則是高原紅——春聯。

除夕早上,我們幾個孩子,早早就被喚起,去看姥爺寫春聯。姥爺的書法,在當地堪稱一流。姥爺熟練地磨好墨汁,攤開紅紙,提起一支泛著青綠色的毛筆,剛欲下筆,突然轉過身,笑著問睡眼惺忪的我們:“你們覺得,春聯寫什麼方面的比較好啊?”我們一下子來了興趣。姐姐當時正痴迷於畫鳥兒,便立刻嚷起來:“關於小鳥的!”哥哥也點頭表示同意。我這個小跟屁蟲也在一旁附和。姥爺略一思索,便揮毫寫下了“黃鶯鳴翠柳,紫燕剪春風”十個飄逸俊秀的大字。細細看來,這幾個字疏密有致,筆鋒到位,真是妙不可言。我們吵著也要寫。姥爺臉上的笑意更濃了。他又反鋪開寫橫批的紙,自己寫了一個“鶯”字,便把筆交給我們,讓我們分別寫“歌”“燕”“舞”。哥哥緊握著筆,用自以為極瀟灑的方法寫了“歌”,結果因手抖得厲害,寫得歪歪扭扭。姐姐畢竟學了兩年書法,寫得比哥哥好多了,但比姥爺可是差一大截呢。輪到我了,我信心滿滿地提起筆,寫了一筆,然後把筆懸在空中,思考著下一筆該怎么寫。可沒料到,這時,一滴墨汁從筆尖落到了鮮紅的紙上,形成一個大大的墨漬。“啊,怎么辦?”我一下慌了神,忐忑不安地瞅著姥爺。可姥爺卻慈祥地一笑,讓我繼續寫。我的心蹦到了嗓子眼,飛快地寫完,準備接受姥爺對我的批評。但姥爺並沒有責怪,而是提起筆,左鉤右抹地畫了幾筆,墨漬立刻成了一朵怒放的梅花。我們驚喜萬分,對姥爺佩服得五體投地。

貼春聯了。我們小心翼翼把春聯抹上一層漿糊,踩著板凳,把我們的大作貼在大門上,心中頗有成就感。我甚至興奮地大喊一聲:“我太愛春節了!”大年初一清晨,我從山頂望去,蒼黃的天底下,細細的雪在飛灑,稀疏的樓房、平房佇立在黃土高原那單一的色調之中。然而,就在滿眼單一的色調之中,卻有一絲絲紅色閃過——那是家家門上都貼著的鮮紅的春聯。

就是這春聯,增添了黃土高原濃濃的年味,也在我記憶深處,留下那一抹高原紅……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我來介紹一下怎么過春節。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貼春聯

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

貼窗花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現在這種習慣已經慢慢淡去。

爆竹

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套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最新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裡,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醃製腊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儘早準備。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也叫除夕。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

過年了,年前的大雪凍不住大街小巷裡熱鬧的鞭炮聲,人們的臉上都蕩漾著愉快的笑容。說起過年,免不了提到吃。

對於吃,重慶人更是妙“手”生“花”。大年三十夜,重慶人家裡一般都備有幾隻口彩吉利的菜蔬,比如豬大腸叫做常常順利;魚圓肉圓稱為團團圓圓;鯗頭煮肉就是有想頭;春餅裹肉絲暗指銀包金絲;黃豆牙叫如意菜;落花生叫長生果;黃菱肉、藕、荸薺、紅棗四物並煮美其名曰有富,重慶話藕的諧音為有,黃菱肉形似元寶,音形相加等於有富。吃完年夜飯,來看看重慶人過年的活動吧:重慶過年的娛樂活動大致有鑼鼓、紙鳶、龍燈和花爆4種。所謂鑼鼓又稱年鑼鼓,在大鑼大鼓之外,加上脆鼓、小鑼和竹板。年鑼鼓在正月初五之內,多為商家所用,另外,年鑼鼓還有為其它娛樂活動喧染助興的功能。重慶人對各式年鑼鼓有自己的說法:只聞其聲不聞其詞的取名為元宵鼓、招財鼓、雨夾雪和七五三;既聞其聲又聽其詞的叫做十番、風雲會和絲弦鑼鼓;既無節奏又無言詞的重慶人統稱為亂劈柴。所謂紙鳶就是“鷂兒”。

鷂兒用細竹為骨,製成飛禽形狀,用紙或絹粘在上面,穿上線迎風放飛。重慶人向來心靈手巧,鷂兒的形狀多彩多姿,有蜈蚣形、蝴蝶形、美人形、月亮形、星形等等;還有以竹為笛,把它綁在鷂兒的頭上,使風聲入笛,其聲如箏,這種類型的鷂兒才是風箏。另外,過去重慶人還別出新裁地用很長的紙條,粘在小竹圈上,套線上中,等到鷂兒放到高處,將竹圈和紙條附線迎風而上,被重慶人稱作燈鷂。龍燈的涵義比較寬泛,說小了它是用紙或絹蒙成各種形狀,能夠為燃燭避風的燈罩;說大了它就是正月十五或八月十五燈會的統稱。原先重慶的船燈,一般以細木為骨,紮成船的形狀,再蒙上皮紙或嵌上玻璃;還有馬兒燈,用細竹紮成馬的形狀,但沒有四條腿,用紙糊上,分為前後兩截,每截當中點燃一支蠟燭,分別系在兒童前後身上,象騎馬的樣子;再有走馬燈,燈中豎以麥秸,秸下插在細釘當中,燈的上面是紙制的風車,四邊掛著紙剪的人和馬,用燭煙驅動風車,鏇轉燈上的人馬。走馬燈和船燈,只能懸掛不能行動,而其他形狀的燈則可以隨龍燈大隊一起喧鬧於大街小巷之間。

花爆就是煙花和爆竹的總稱。最大的稱煙火,要在空曠處搭架引放,以看煙花流熒為主;其次是花筒,小大由之,老少鹹宜,點燃後既聽其聲又觀其形;再次是炮杖,尤為少兒所喜,燃放後只為聽其驚心動魄的一響。那時候重慶百姓燃放的花爆,多為花筒,比較著名的有在木盆中施放的金盆鬧月、在池塘河溪中施放的水老鼠,以及不受地形限制,各到各處都可施放的九龍取水、二龍戲珠、白鵝生蛋、老鸛彈霞等等。一方水土釀就一方習俗。老重慶的過年習俗,反映了重慶人隨緣、達觀、仗義、機敏、幽默以及熱愛生活、知書識禮、樂趣自取的一方民風,這實在是重慶人的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