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味道作文四篇

在爆竹聲中,春節就早已過去了,但年味兒仍是揮之不去,仍給了人們無盡的回味。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春節的味道作文,歡迎大家閱讀!

春節的味道作文(一)

春節是餃子的味道,春節是家鄉人的熱情,春節是煙花的聲響。春節雖然過去了,但我還記憶猶新。

我們地方的春節可熱鬧啦!過年前幾天,家家都在掃塵,貼春聯,年畫,好顯示出萬象更新的氣象。男女老少都穿起了新衣,大街上車水馬龍,喧鬧聲連連不斷,到處是買年貨的人,紅紅火火,像是辦喜事一樣。

過年了,家人們都團圓在一起。晚上家家燈火通宵,鞭炮聲日夜不絕。家人圍坐一桌吃年夜飯,桌上放著各樣的佳肴,尤其是蘸了醋的餃子。我們那的人吃餃子,有一個習慣,就是在包餃子時,在餃子裡包上硬幣,誰吃到的硬幣多,就說明今年會發大財。

吃完了年夜飯,家人們都圍坐在一起,邊吃瓜子,別看春晚。有些大人們圍在一起打牌,有些大人在給孩子們壓歲錢,還有孩子們在廚房裡偷吃餃子…好像還沒吃飽似的。煙花燃放了,新年的鐘聲敲響了。

過完了年,家家都要走親訪友。去親戚家拜年,吃飯。每家每戶去拜年時都要帶一些年貨,以示他們的心意。你一家,我一家,真是大飽口福。

一眨眼,春節的氣氛過去了,大人,孩子們又回到了往常的生活。孩子們上學了,大人又照常做事。一天又一天,盼望著來年的到來。

春節的味道作文(二)

年,總是伴隨著轟轟烈烈的鞭炮聲、孩子們肆意的歡笑聲以及每家每戶臘腸味的飄出而到來。這個時候的人們是忙碌的,但也是快樂的。

過年最不能缺的就是中國傳統食物——餃子。包餃子之日就是媽媽大顯身手之時。蔥姜大料一個也不能少,然後就是主要的兩個材料:面和餡了。媽媽和姑姑一起包餃子,俗話說得好“兩人合作,幹活不累。”她倆一個擀餃子皮,一個包餃子餡,有說有笑,枯燥的勞動也因此變得有趣起來。

老少爺們兒也不閒著,一個個都忙活著呢。生排骨,生牛肉,經他們手全變成了一道道美食,幾家人坐在一起談天說地,孩子們舉著糖葫蘆東奔西跑,不知疲倦。孩子們的笑聲,大人們的聊天聲,柴火燒飯的噼里啪啦聲,構成了我印象中的年。

鄉村的年總要比城裡熱鬧得多。鄰里之間交往頻繁,彼此也是熟悉的很。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拿出自家的美食招待近鄰。我最喜歡的事兒就是跑去鄰居家吃他們的灌腸了。

隨著經濟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村裡的人漸漸都搬到了城裡。餃子已經從自己包變成了去商場裡買,菜也不自己做了,而是直接買現成的或去飯店吃。總之,年味越來越淡了。

我還是希望一家子可以圍坐在桌子前吃一口自己包的餃子,那才是春節的味道啊!

春節的味道作文(三)

春天跟著冬天的腳步,歡天喜地來與我們團聚。你瞧!家家戶戶都貼上了紅紅的對聯,掛上了喜慶的紅燈籠,整個世界都紅紅火火,喜氣洋洋。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一進臘月,人們就忙碌起來,曬臘肉,醃鹹魚,炸丸子……還要為孩子們準備過年的新衣服。雖然勞累,但每個人都喜氣洋洋,心裡泛著甜,窩著暖。

“紅紅火火過大年”,用這句話形容過年最合適不過了。紅紅的鞭炮,紅紅的紅包,紅紅的燈籠,紅紅的對聯……到處都是紅色的,紅色在中國人眼裡代表著喜慶,是吉祥色,愛美的大哥哥,大姐姐們也在手腕上繫上一根紅繩,預祝來年幸福平安,心想事成!

大年二十九,一家人坐在飯桌前,享受著豐盛的“團年飯”。屋裡熱氣騰騰,美味菜餚讓人食慾大增。這會兒吃菜,喝湯,覺得比啥時都香,都濃。老老少少說說笑笑,舉杯互送祝福。不絕於耳的鞭炮聲,動聽的歌聲,給節日增添了許多喜慶的氣氛。

最快樂的當然是我們小孩子了,穿新衣服,開開心心地接過紅包,盤算著用多少錢買糖果,留下多少錢來買自己喜愛的書。

“放煙花了,放煙花了!”隨著新年鐘聲的敲響,孩子們個個精神抖擻,跑到院子裡放起了煙花鞭炮。歡聲笑語繞過樹木,穿過稻場,讓夜晚不再那樣寂靜,讓月色不再那么冷清。無數的煙花在空中綻放,描繪出除夕之夜的美好畫面。

“爆竹聲中一歲隊,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是啊,春節給我們帶來了喜慶,更帶來了新的一年的期盼。我對著空中的煙花默默許願:祝所有的朋友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春節的味道作文(四)

年味里是日常,是煙火,是紅火的世俗的心。因為柴米油鹽,年,便有了年味。

——題記

今年,早早得,我們回到了嵊州,在縣鎮的集市尋些“年”的味道,可是,仿佛一夜之間,縣鎮集市雨後春筍般地冒出無數“嵊州麻糍”的小攤,攤旁擠滿了喧鬧吵嚷討價還價的歸人,攤後站立著油嘴滑舌卻又分心照看隆隆運作的麻糍機器的攤主。我站在街頭,腳下石路依舊,卻似乎少了些什麼味道……

無味,也罷,我們便回到村里。穿過沿著石板路走,兩側屋頂上青瓦鱗鱗千瓣,古樸素雅,沉穩寧靜,古路古拙,桑間雞鳴,桃源犬吠,姍姍可愛。

時處臘月,天寒,只覺腹內空空,便想起奶奶的炭火爐和煨麻糍。

踱步家中,尋至火炭爐邊。在紹興山區,家家都有一個火塘,用四塊石頭徹成井字形,位置一般都在灶頭近旁,以方便鑊窠里的炭火隨時舔入。為了做飯,火爐便早早生起來了。此後直到來年開春,山里人每個個寒冷而又漫長的冬夜就是在火爐邊度過的。火爐自清晨紅起來後便不再熄滅,人走開去,便覆些炭灰,放上竹篾編成的雞罩曬破舊濕衣裳;人坐下來,便把炭火再撥旺些。放上方桌,吃飯喝酒打麻將;方桌挪開去,老少圍爐夜話,聊節氣農事聊家長里短聊狐鬼精怪。聊到意興闌珊處,肚子也餓了,便在火塘里煨東西吃。香榧、板栗,還有麻糍呢——

這個時候,大的就會差小的,奶奶,便去撈一塊麻糍來。麻糍浸在偏屋的七石缸里。蓄的冬水,經年不腐。手伸進去,那個冷真是入骨沁心啊。但是不行,還是夠不著,還得返回去拿火鉗。夾到了,就要撈出水了,“撲通”,調皮的麻糍又滑入冰水,真是趣味橫生。這時,奶奶已經準備了砧板薄刀。橫的分成三段,豎著再切成三塊。

橫臥的火鉗上排排齊正好能擱三塊。炭火斯斯文文,麻糍的表皮在一點點地變焦變黃,內里也在悄悄地腫脹。翻上兩遍,有人說,可以吃了,蘸上用炒黃豆磨成的粉,趕緊搶一塊入嘴。有些燙,但是,真的香啊——跟先前那個入骨沁心的冷對等的香,比現在更有年味的醇香。

在我們那,麻糍都是手工做,須歷經配、淘、磨、蒸、打、切、晾和浸等多道工藝。用石臼打好的麻糍若壓到特製的印板上,便成了印糕麻糍。那滋味大概就是“篤螺螄過酒,強盜來了也勿走”的意境了吧!

這大概也是年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