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倒貼福字作文680字

春節倒貼福字作文680字1

大家知道,春節為什麼倒貼福字嗎?這來源於一個傳說。我來給大家講一講吧。

有一次,皇上打扮成村民,去看自己的老百姓。他走著走著,嘰嘰喳喳地聲音將他愉快的心情破壞了。

“那皇上,多小氣,打水也要錢!”一個女聲憤憤地說。

“也不多留點地,走來走去,人擠人!”另一個人粗聲粗氣地說。

皇上聽了,不由得怒火中燒:“這幫沒良心的人!給你地兒住,給你水喝,還給你土地,你還不服氣,真是沒良心!晚上叫人滅了這家人!”皇上把福字倒過來,做了一個記號。

善良的馬皇后聽說了,暗暗下令讓百姓們把大門上的福字都倒過來,並讓人放出訊息,說福倒過來就是“福到了”的意思,百姓們都高興地接受了。

午夜,皇上聽屬下說每戶的福字都倒了過來,怒氣就像炸彈一樣爆炸了:“天下的百姓竟然也和我作對!太、太、太……”他氣得鬍子都翹起來了,連氣都喘不上來了,“太可恥了!”

“別急,貼倒福,就是‘福到了’的意思,陛下難道不希望百姓們過上好日子,國家因此而得以興旺嗎?”皇后說。

就這樣,貼倒福的習俗代代相傳,一直流傳到現在。一是為了求得來年的吉利,一是為了紀念善良可敬的馬皇后。

最後,我想告訴大家的是,我們的傳統文化都是因善良而形成的,而我們的國家也因為這些美好的傳統文化而散發出燦爛的光芒!

春節倒貼福字作文680字2

作為一個中國人,傳統節日當然深受人們的喜愛。在眾多的節日中,我最喜愛的就是春節了。在春節里,不僅可以拿到許多的紅包,還會發生許多趣事。

春聯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習俗。記得七歲的那一年,大年三十到了,到處傳來“噼里啪啦”的鞭炮聲,挨家挨戶也都開始貼春聯了。我從來沒有貼過春聯,便有些坐不住了,對正在包餃子的爸爸說:“爸爸,別人都開始貼春聯了,咱們也開始吧!”爸爸說:“現在不行,我還得包餃子吃呢,待會的吧。”我靈機一動說:“爸,貼春聯我也會,不如讓我來吧!”爸爸諷刺道:“就你還會貼春聯?萬一貼錯了就揭壞了,沒有太多春聯,你還是算了吧。”奶奶聽到後,對爸爸說:“讓她貼吧,也沒什麼太難的,只要不貼歪了就行了。”我點了點頭,便高興的去拿春聯了。

拿了春聯,把所有的都攤在桌上,在背面刷上已經燒好的漿糊。已經跟爸爸學了兩年了,還能模仿的出來。刷好後,我原以為只要把兩句話貼在門邊,把橫批貼在上邊就行了,所有沒考慮很多,就開始行動了。

我先貼的是大門,然後貼了東邊屋和廚房的,最後又在院子裡貼了一些吉利帖兒,有“萬事如意”,“出門見喜”等。動作很麻利,沒多久我就全搞定了。之後我衝著爸爸頗為驕傲的喊道:“爸,搞定啦,你快出來看看我貼的怎么樣?”爸爸一邊起身往外走,一邊誇我說:“這么快貼好了,你真厲害!”可他一看到我貼的春聯,不禁哈哈大笑起來。等他看了一遍後,才搖著頭說:“悅悅啊,你怎么貼的啊?全給貼錯了!”我一臉不解的說道:“貼錯了?不可能吧?”

這時,爸爸說:“你應該根據它的意思貼在它該貼的地方。必然雞窩鴨窩上應該貼‘雞鴨成群’你看你,卻貼上了‘出門見喜’。這雞出了門會見到什麼喜啊?更可氣的是,門口應該貼‘開門大吉’,你卻貼上了‘雞鴨成群’,你這不是把一家全都當成雞鴨了嗎?”

聽了爸爸的講解,我忍不住笑了出來,大家也都開懷大笑。

春節帶來了快樂,我愛春節!

春節倒貼福字作文680字3

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據《夢梁錄》記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鬥神桃符,迎春牌兒……”;“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換鬥神,掛鍾旭,釘桃符,貼春牌,祭把祖宗”。“貼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

“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說。明太祖朱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準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后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福”字。馬皇后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漳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后。

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過去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說法,“福”字以前多為手寫,現在市場、商店中均中出售。

春節倒貼福字作文680字4

許多人都知道,春節將福字倒過來來貼,寓意“福到(倒)了”,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然而關於春節貼倒福,還流傳著這樣的故事。

1、恭王府說

第一種恭王府說。清鹹豐年間的一個春節前夕,恭王府大管家為討主子歡心,寫了幾個斗大的“福”字,叫人貼於庫房和王府的大門上。有一家丁因目不識丁,竟將大門上的“福”字貼倒了。為此,恭親王的福晉(妻子)十分氣惱,欲鞭罰懲戒。幸好大管家是個能說善辯之人,他怕福晉怪罪下來連累自身,慌忙跪倒陳述:“奴才常聽人說,恭親王壽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倒(到)了,乃吉祥之兆。”

恭親王福晉一聽,轉怒為喜,心想:“怪不得過往行人都說恭親王福倒(到)了,吉語說千遍,金銀增萬貫。一般的奴才,還真想不出這招呢!”遂賞管家和家丁各50兩銀子。後來,倒貼“福”字之俗由達官府第傳入陌巷人家,貼過後都願過往行人或頑童們念叨幾句“福倒了!福倒了!”以圖吉利。

2、慈禧太后說

第二種慈禧太后說。中國古代歷來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風俗。清光緒某年臘月二十四,慈禧太后傳旨,叫翰林院的翰林們寫些慶賀春節的對聯。這些翰林們拿出渾身解數,用盡華美辭藻,寫好之後恭送太后過目。太后見其中連個“福”字都沒有,很是不高興。翰林們見老佛爺生氣,嚇得忙跪在地上說:“請老佛爺教誨。”太后說:“去寫幾個‘福’字來。”翰林們忙回去寫了一堆“福”字送上,太后從中挑了幾張,讓大總管李蓮英帶著太監到宮內各處去張貼。

誰知又惹出了風波。有個太監不識字,把一個“福”字貼倒了,當晚誰也沒有發現。第二天,太后出來欣賞對聯和“福”字,正巧看到,剛要發怒,腦子轉得快的李蓮英急忙上前說:“老佛爺請息怒,這是奴才有意把它倒著貼的。這‘福’字倒貼,就是‘福’倒了。福到了,不是大吉大利嗎?”慈禧聽後,轉怒為喜,不但沒懲罰那個太監,還賞了他幾兩銀子。後來這個習慣傳到了民間,成為一種風俗。

3、朱元璋、馬皇后說

明太祖朱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準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后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馬皇后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

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漳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