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有感作文

讀《論語》有感作文(1)

讀了《論語》一書,我感觸很深,不但學到了許多知識,而且還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華。

所謂《論語》,即孔子及其弟子編纂的關於孔子言行的記錄,它是我國一部最早的語錄體散文,其作者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是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文藝理論批判家,還是我國第一個系統闡述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對中國的教育產生了巨大的深遠影響。

《論語》一書是孔子學說的體現,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仁”,即“愛人”這是孔子認為的最高的道德準則和品質。

其中幾則令我印象頗深。

第一則當然就是開篇第一章的第一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學習知識以後,在一定的時候溫習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處而來,不也是快樂的嘛!別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惱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養高的人嘛!

多么勤奮的人,多么樂觀的人,多么大度的人,這樣的人不為君子誰為君子?這值得我們學習。學後複習,不僅會加強對所學知識的印象,還會從舊的知識中領悟到新的東西,就是“溫故而知新”,這樣豈不是一舉兩得?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而來,大家在一起討論共同的興趣、共同的喜好,一起交流生活、交流學習,真的是很快樂。別人不理解自己,這是很正常的事,因為世界上有這么多人,每個人的思想、喜好都不相同,我們沒有必要去為此惱恨、惱怒,應該用寬容大度的心去理解別人,去原諒別人,這樣的人才可以被稱得“君子”。

孔子不僅僅是勤奮、樂觀、大度的人,還是一個謙虛的人,在述而第七中的第二則: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把所學的知識默默地記在心裡,勤奮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倦怠,對我來說,做到了哪些呢?孔子真是太謙虛了,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所說所做有很多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個如此重要的偉人,還說出如此自謙的話,的確值得我們學習。

孔子還認為“苟志於仁矣,無惡也”。即如果一心一意培養仁德,就可以消除惡。的確,品德在一個人的人生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它決定著人的一生,不好的品德會使一個人醜陋、惡毒,甚至會讓人走上犯罪的道路,而良好的品德會讓一個人美麗、善良,受到很多人的喜愛,可見,培養仁德是很重要的。

《論語》真的是一部很富有哲理的書,不僅僅是現在,甚至是幾百年、幾千年、幾萬年後,它都會激勵著人們不斷的積極進取,在各個領域,都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讀《論語》有感作文(2)

冼村國小龍麗嬋

《論語》這本書雖然只是一些隻言片語和對話,語錄,但卻包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社會生活等多方面,內容豐富.《論語》中的一些經典名言佳句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鮮矣仁.""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比較熟悉,但文言檔案精煉的語言中卻已經蘊藏著很多的道理在裡面,這本書中每句話後面都配上了譯文,每篇後面都附上評點,讓讀者更容易接近孔子從中學會一些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去為人處世.

《學而》一篇中孔子談到孝悌忠信等行為規範和做人的原則.比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在孔子看來,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每個人如果對父母不尊敬侍奉;對兄長不聽命維護,社會就亂套了.君將不君;國將不國……孝,悌,忠,信,是孔子經常涉及到的命題,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他心中正人君子的美德.用今天的道德標準衡量,這些雖然並不是全都適合,但基本是合理的.必竟跟封建社會不一樣了,現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規範,例如我們反對古人的"愚忠""愚孝".

幾千年過去了,孔子在做人與學習的關係問題上,所強調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現在依然受到肯定.

《為政》一篇也談到了人生的修養.孔子把孝的問題,禮節的問題,忠信的問題,義勇的問題看得很重.認為一個人不具備這些品格,就談不上有道德,也就無法立足於社會,更無法治理國家.另為孔子對許多日常言行舉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止,是知也."孔子像我們強調了做人要實事求是,別不懂裝懂."先引其炎而後從之."則交到了我們要有重視實際的求實精神."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表露出孔子輕言重行的傾向.我們可以從這些言論中學到孔子的思想,而對於我們當代人的人生取向也是有很大指引.

《論語》所帶給我們後人的啟迪和價值時說不盡的,有空休閒時真該拿出來讀一讀.

讀《論語》有感作文(3)

溫嶺市新河鎮中學初二12班馮佳茜

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著作中,《論語》一直閃耀著特別的光芒。兩千多年來,《論語》中“仁愛”的核心思想,始終浸潤著“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光芒,它為不同時期,不同年代的人們所推崇,所嚮往。

今天,是一個經濟飛速發展,個性空前張揚的時代,更是一個競爭激烈、物慾橫流的時代。人們面對著來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壓力,如何調適對他人的心態,是首要解決的一個人生觀問題。面對這個爾虞我詐的世界,對敵人仁慈就是對敵人殘忍。《論語》中,長者們娓娓道來,輕輕拂去你心靈的塵土,教會你做人的道理。有空閒的時候,多多去翻一翻這種薄薄的卻又沉甸甸的古書,每次掩卷沉思,都會使你的思想升華。

“吾十五而治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句耳熟能詳的名句是孔子在講述自己大致的人生軌跡:三十歲能夠自強自立,四十歲對各種事情都了解了,而五十歲知道天命是什麼,而到六十歲就一切坦然面對,任何“忠言”也不會逆耳了。對此,我們當然不能拘泥於文字的表面意思,我們所要吸取的是他那種樂觀向上的人生志向和鍥而不捨的精神。

歲月匆匆,時光如梭,轉眼間我已在教室里度過了8個春秋;回首過去,不禁反躬自問:這些年來我學到了什麼,人生境界又處於一個什麼樣的高度呢?又想到自己肩負著“祖國的希望”這一使命,就會由心底涌動起動力的源泉,激勵自己把精力投入到精益求精的學習中去。

子曰:“默而志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又云:“飯疏食陋之,樂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孔子吃著粗茶淡飯,枕著胳膊睡覺,而另一方面,卻兢兢業業誨人不倦,可以看出聖人的事業並非是“苦行思想”,而是始終樂觀地迎接未來,對未來充滿著信心和希望,而且把工作當成實現自己人生的目標,以至於完全沉浸到工作的快樂中去了。難怪他的學生對他的評價是:“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

讀到此處,我不由地想起了自己。身為一個學生,我到底有沒有做到學生應盡的責任。我有沒有學習著並快樂著呢?我有沒有對學習產生抱怨呢?

曾看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一個宗教改革家路過一個工地,許多人在汗流浹背地搬磚。他去問第一個人說:“你在乾什麼?”那個人沒好氣的回答說:“你看不見我在服苦役呀!”他又去問第二個人,這個人態度比第一個平和多了,他看了看說:“我在砌牆啊!”改革家又去問第三個人,只見第三個工人擦了擦頭上的汗,微笑著說:“我在建造一座教堂。”這三個人做的事情一模一樣,但是他們對待工作的態度卻不同:第一個的態度是悲觀主義態度,他把任何事都當作是生活強加給的一份苦役,他關注的是當前的苦難也是確實存在的。第二個的態度稱為職業主義態度,因此他知道這一堵牆是一個局部成品,他也知道他這樣做對得起自己的一份工資。第三個人則是理想主義態度,也就是每一塊磚,每一滴汗,他都認為有價值。孔子云“發憤忘食而知老之將至!”和第三個人一樣,都是用快樂的心態在工作著,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思想境界,才使得他桃李滿天下。並且成就了孔子一代聖賢的英名。

簡單地說,《論語》用最簡單的話語、最樸素的語言表達了聖人最真實也最深刻的哲理,《論語》的內涵博大精深,意蘊深長,值得我們青少年朋友深思熟讀之、領悟運用之、發揚光大之,讓這顆國學經典中的璀璨明珠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