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中的世界

理想(文學、閱讀)與現實(生活)的矛盾從古至今一直存在,而《包法利夫人》在探討這個問題時,比《堂吉訶德》更進一步。總體來說,我的閱讀體驗認為,《包法利夫人》不僅僅是現實主義的,它往往還現出現代主義的端倪。福樓拜呈現出來的世界讓人絕望,生活是庸常的,似乎一切都是命運所致,而愛瑪的悲劇在於她並未清楚地認識到生活的本質是雜亂無章與平淡,毫無意義。她嚮往的只是海市蜃樓,這就涉及到如何處理好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在這裡,我僅僅說文學(閱讀)與生活的思考。

米蘭?昆德拉說過:“小說不研究現實,而是研究存在。存在並不是已經發生的,存在是人的可能的場所,是一切可以成為的,一切人所能夠的。”這裡也強調了小說研究的不是現實,只是一種虛空,是必須在現實的前提下才能實現的一點補充。對我來說,文學無用,但是是每個人都會做的夢,只是,我們必須認識到,只是夢而已,如鏡中的世界,可望而不可即。

同時,料想作者企圖尋求生活的本質,或者說是世界的真理,即儘管此書以一種看透悲劇高度的寫法,但並未揭示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當然,作者可能已經意識到,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生命中充滿著喧譁與騷動,但找不到一點意義。我們對此無能為力。不難想像,福樓拜在寫到愛瑪服毒自殺時的失聲痛哭,不僅僅是對自己筆下人物的同情,同時也是他對於自己的境遇,關於人生的思考的痛苦和無奈。愛瑪或許並沒有錯,錯的只是命,不用去感嘆命運的不公平,因為那是人力不及的。這也就是我閱讀勵志小說《平凡的世界》帶給我的感受只是絕望,不管你怎么掙扎,結局,到最後,只是平凡,如此而已。所以,到現在,思考也變成了無意義。所以,我認為《包法利夫人》具有現代主義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