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進諫得賞不可行 ——小議《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的諷諫真的使齊國煥然一新了嗎?或許作者只是美好的願望,這樣的故事似乎在過去和現在都行不通。

齊王遭受如此之深的蒙蔽,難道幾次進諫就能有個好的結局呢?屈原不想楚王再昏庸下去,多次進諫,而正是奸臣專權把屈原一逐再逐,最後無奈縱身大江。這是同時期的事實。

蘇東坡也想學鄒忌,也和屈原一樣多次進諫。遭受蒙蔽的大王旁總有奸臣,他所受到了常人所不能承受的折磨。岳飛不也是因為忠心耿耿,被奸臣暗算,連下十二塊金牌把他的願望斷送。這是後來的事實。

現在,鄒忌的故事依然難以發生。地溝油,三聚氫銨,染色饅頭屢見不鮮。從表面上看起來,政府好像已對這些問題非常重視,而後來層出不窮的“動車事故”、“校車事件”,又該怎么說呢?

為什麼鄒忌的故事顯得如此的荒謬,那么這幕後的黑手究竟是誰?顯然,是奸臣,是小人。不妨可以這樣想想,齊王即使一直樂於納諫,那么奸臣和小人不也會“進諫”嗎?那么,齊王聽了他們的“勸諫”,結果不也是和歷史相同嗎?進諫得賞只會讓越來越多的奸臣成為和珅,永遠扼制不了黑手的陰謀。

所以,除了進諫得賞之外,鄒忌、齊王,齊國的百姓還有很多的事情要做。

首先,要有一套百姓參與的督察機制。也就是有人管奸臣,不只是樂於納諫的“齊王”。當有一套完整的督察機制開始運轉的時候,必然就會有人檢舉奸臣,“齊王”納諫便有了一定的作用和效果。

其次,進諫得賞的方案不應該遲續太久,一味的獎賞必然會使百姓為了金錢和利益而瘋狂,進諫的效果就會被削弱。如果真要獎賞寫什麼的話,或許可以獎勵一些精神上的財富,比如張貼進諫人名單向大家宣傳,允許進諫人參與高層的政務討論等。如果這樣,既使百姓都樂於進諫,又提高了進諫的效果,何樂而不為呢?

第三,“齊王”需要做到真正的納諫,政府的努力是達到美好願望的前提。

最後,大家需要增強防範意識和舉報意識。這必定要有精神上的獎勵與物質獎勵的促進,這便是精神獎勵的作用。

由此觀之,只有進諫得賞是不行的,鄒忌和齊王要做的事情不也是我們目前需要做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