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國文化

看到由湖南衛視播出的《漢語橋》以後,我的心輕輕地觸動了一下。一個個外國人由於喜愛中國文化而刻苦學習漢語的過程,不禁讓我想起我們的語言和文字。

五歲的我,這時,我在家鄉,說著方言。天真的我還以為世界上只有一種語言。一天,在卡通片里聽見一種像我們家鄉的方言,卻又不是我們家鄉方言的對話,我便問媽媽:“媽媽,為什麼卡通片里的語言,我有點聽不懂?”

媽媽說:“那是國語,與我們這裡的方言有點不同。”

“那中國有多少方言?”我不解的問。

“每一個地方都有一種不同的方言。”媽媽說。

我疑惑地點了點頭

八歲的我,由於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的增多,我漸漸地明白一些以前不太明白的事,而且也漸漸接觸了國語。這要感謝電視,由於我迷戀電視,而電視裡說的都是國語,唱歌用的也是國語。我喜歡唱歌,所以對國語也就更感興趣了。不過,家鄉仍未改變。依久用方言交談,家鄉也沒有幾個人說國語。除了長年在外打工偶爾回來的人用國語。

十三歲的我,現在我已經了解國語,也說著國語。家鄉隨著發展也有人開始使用國語來交談,慢慢地,方言被淡忘。

說起中國文化,漢字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記得那次,妹妹跟我埋怨老師,就是因為她在考試時字沒寫好,答案明明是對的,卻被老師扣了分。

雖然我在嘴上沒說什麼,但也不知不覺地想起了一些事情。漢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標誌。從古時的甲骨文到現在的楷書,儘管形態各異,但無一不是美觀的。

但是,與之相比的是我們現在的書寫態度。如今的規範字明明是楷書,卻把它寫成了“標緻極了”的草書。中國的楷書又叫方塊字,顧名思義,一橫一豎都是極有講究的。但現在的學生,一筆一畫都是歪歪斜斜的。在《漢語橋》中,諸多外國友人苦練漢字,作為中國人,我們難道不感到慚愧嗎?

中國的文化淵遠流長,而漢字是其代表。書寫是人的第二張面孔表。於情於理,我們都應該寫好規範字。

推廣國語,書寫規範字。簡簡單單的十個字,蘊含的卻是十三億中國人的素質。外國友人都在努力地學習中國文化,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難道不應該把中國文化發揚光大嗎?

說好國語,寫好規範字,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