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心一點,山水之間

當,駐足江南,再一次遙望廬山,我驚覺,這一別,已多年……

——題記

廬山腳下,潯陽江畔,斜陽正好,秋意偏寒。我小立片刻,對著這一山煙雲,回憶著那些我與詩結緣的日子。

沿著環環彎彎的山路而上,右邊,是絕壁的懸崖,左邊,是空濛的山色,好像一個轉彎,我的思緒,便被甩出車窗之外,跌落白雲之間。不必細數轉過了多少彎道,且讓這思緒躺在柔軟的雲里,細數過往,回首當年。曾經,在這裡,我邂逅恩師,從此與詩詞結下不解之緣。一次偶然的相遇,收穫的不僅僅是一份相知相惜的師生情誼,更有詩心一點,從此深藏山水之間。

一直都認為,用文字和相片記錄生活,是兩種很好的習慣,該讓他們成自然。詩之與我,亦師亦友亦知音,我想,在詩的心裡,應該也早已把我當作老朋友了吧。

光陰荏苒,春秋流轉,在繁複的生活中,內心,總有那么一方淨土,為詩而留,不必良頃千畝,無須蓬蓽生輝,只須明窗淨几,溪水環橋,便是天上人間。累了,就去那裡小歇片刻,閒品清茶,淺蘸濃墨,寫上幾首小詩,亦或尋個偏愛的詞牌,填上一闋雅詞,或與詩友同賞,亦或獨自端詳,便覺春秋多彩,歲月留香。

有時,自問青春年少,不減疏狂,會像蘇大才子一樣,揮毫潑墨地勾勒出對未來的嚮往,如“風雲天下事,一擲沒江流”;有時,會感傷於花開花謝,落紅流水,寫下那些漫談風花雪月的詞句,如“寄情一世丹青筆,深畫相思淺畫人”;有時,面對人生坎坷,世事浮沉,用詩心來寬慰情緒,借詞文來癒合傷痕,如“峻岭更須多起伏,人生那得少浮沉”;也有時,楊柳依依,感傷別離,亦會用清詞小句雕刻情感的輪廓,如“蝶戀花時花戀蝶,紅塵最怕人離別”……

偏愛於閒暇時分,翻閱自己的文集,一字一句,都是曾經那些閃過腦海,划過心間的情緒最真實的縮影,每每翻起,總會浮想聯翩。就好像那些句子,正跳動在如雪的詩箋上,撥弄著我回憶的心弦。那些經過的事,都已塵封在如水的時光中,而那些經過的人,你們如今,又去了哪裡……

抵達山頂,已近黃昏。如琴湖畔,群峰環繞,煙水清寒,溫暖地陽光,懶懶地鋪在湖面,泛起微紅的漣漪。我沿著湖堤閒行,找到了多年前曾留影過的長凳,小坐,手搭涼棚,背倚斜陽,按下快門。

相片裡,我依舊還是當年留影的姿勢,只是,頭髮短了幾許,成熟多了幾分。而對岸的樹木,也好像比當年那張相片裡的,高出些許,其中有一棵松樹,我竟反覆對比,才得以相識。看來,在這張用歲月沖洗的相片裡,我們,都改變了模樣……

還記得初來廬山,一景一詩,未嘗懈怠,從此以後,旅遊中,立景題詩,便成了習慣。姑蘇周莊,秦淮風月,揚州煙雨,臨安西湖,這些美好的風景,都被深深地烙進了我的詩行,被淡淡地寫進了斑駁的時光。如此,每次回首人生,走過來的那些路的兩旁,都散發著淡淡地詩香。

紅柔秋淺,綠靜春深。在年復一年的歲月里,故事越來越多,詩稿越來越厚,心境越來越好,感悟,也越來越深。一時回首,依然清晰地記得當初恩師對我說:選擇了寫詩,你就選擇了孤獨。如今看來,生活的周圍,的確是少有人能夠擁有那樣一份心境,能與之丹青相加,詩詞相和。然,每每細看詩文,慢閱詞稿,發現筆力愈加深沉,遣詞愈加凝練,轉合愈加自然,立意愈加精巧,欣喜之情,便會躍然與心。詩,只寫給懂的人看,就如歌,只唱給懂的人聽。快樂,就好……

翌日清晨,離開廬山,請原諒我時隔多年才來看你,既然來了,又匆匆而去。但請明白,你給的詩心,我會仔細珍藏,定不辜負初見之時,你看我的目光……

剪一段時光,握一縷歲月,伴著或深或淺地文字,回顧著那些散發著詩香的往事,微微一笑,只因我有詩心一點,深藏山水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