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誠之歌

翻閱滄桑歷史,梳理中華五千年那盪氣迴腸的歲月,披沙揀金,我拾到了忠誠。

蘇武,離開中原的土地,深入邊遠的匈奴族。這一走,竟有忍禁十九年有家難回的悲戚。他,堂堂大漢使臣,出使匈奴,卻被單于流放到北海,還被告知“等公羊生出小羊方可回國”。夜深了,朔風凜冽,他和冷月做伴;破曉時,茫茫雪山,他與牛羊為伍。北海邊一派塞外零落,在他眼裡,哪有王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那般壯美?胡笳幽怨,他站在雪山上遠眺故土,望風懷想。前陣子,李陵來勸說他屈服,被他一口回絕,面對佳肴美酒和千金封候,憔悴的臉上寫滿鄙夷和堅定。“生是大漢人,死是大漢臣”,他渴飲雪水,飢吞草氈,渾身熱血沸騰著對大漢忠貞不渝的信念。好一個赤膽忠心的蘇武,他牧羊漠北,一生無悔,錚錚鐵骨唱響一曲悠揚萬古、捨生命為氣節的忠誠之歌。

林覺民,一位13歲便在試卷上寫下“少年不望萬戶侯”的鐵血男兒。赴廣州參加起義的前三天,他在香港江濱樓挑燈寫下絕筆書。窗外疏影篩月影,依稀掩映,窗前,身著白色中山裝的林覺民在昏暗的燈下寫下盈淚帶血的《與妻書》。他“願有情人終成眷屬”而“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助天下人愛其所愛”。這裡有對妻子的摯愛,更有一身為國家為人民舍卻兒女情長的浩然正氣。面對劊子手,他泰然自若,從容就義,年僅24歲。他的一生恰如三月花,開得短暫,卻熱烈鮮艷。好一個高風亮節的林覺民!他為了成就事業,為了革命勝利,揮灑出一首流芳百世、舍小家為大家的忠誠之歌。

鄧稼先,“兩彈”元勛,他所獻身的事業,比“一千顆太陽還亮”。他從34歲接到命令研製中國的“大炮仗”之後,告別妻子和兩個幼兒,隱姓埋名。20多年來,鄧稼先和他的同事們沒有任何人在報刊上占過巴掌大的版面。他們都把自己的姓名和對祖國、對人民的深愛埋在祖國最荒涼最偏僻的地方。一次核子彈墜地摔裂,他深知放射性元素的危險,卻一個人搶上前把碎片拿到手裡仔細檢驗……1964年10月,浩瀚的戈壁灘上空升起一團蘑菇雲,中國第一顆核子彈爆炸成功;兩年之後,第一顆氫彈又放出炫目光芒。1986年,鄧稼先因長期接觸放射性元素罹患癌症不幸逝世,“不知鄧老今何在,忠魂長眠長江畔”。好一個捨己為國的鄧稼先!他用舉世矚目的功績和可歌可泣的事跡譜寫出一首名垂千古、舍名利為民族的忠誠之歌。

……

我掩卷長思,撫不平心中的激盪:蘇武手中失去光鮮的漢廷符節,林覺民起義前給愛妻的肺腑之言,鄧稼先行走在戈壁灘上的巍巍身影,那都是如山的忠誠啊!從荊柯的“風蕭蕭兮易水寒”到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從岳飛的“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到文天祥的“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到辛亥革命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忠誠的節操一脈相承,鍛鑄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基石,凝聚起中華民族浩然不朽的魂魄!

萬里長沙盡中華,滾滾黃河淘浪花。這如山的忠誠,就是心中那一曲對祖國、對民族、對人民永恆的戀歌,而這曲戀歌穿越著時空,在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流轉傳唱,永不止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