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綠水青山回歸

2024年,在上海舉辦的世博會上,電瓶公車,噴霧式降溫器,非電中央空調等等物品會常常出現在遊客的視野中。它們都是環保的使者,在一方面很好地詮釋了上海世博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

環境保護,是當今時代每一個國家都在努力奮鬥的事,讓綠水青山回歸,不僅是個人的夢想,也是現代社會的目標。在中國,這一點顯得尤為強烈。

環保,首先在於態度,無論做什麼事,態度都是方向問題。南轅北轍,再大本事也做不成事。中國現在對於環保的態度是很明確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已經體現了中國態度。現在的工廠,尤其是化學工業的工廠,降低污染都是首要的任務,法律的指標讓他們不敢不環保。中國,作為一個開發中國家,能有這樣一種強烈的意識,已經是難能可貴的了。

有了態度,能力也是環保的重要因素。飯後茶餘,人們總是喜歡把我國和歐美、日本相對比,把中國環境不佳的原因完全歸結於態度問題,其實不然。20世紀,有很多這些國家或地區的污染事件,例如30年代的英國倫敦煙霧事件,50年代的日本水俁,最著名的要數70年代的前蘇聯車諾比核泄露事件。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當時,世界的大國已經經過了兩次工業革命,雖然工業革命給他們帶來了生產力的成倍增加與社會面貌的巨大變革,但是對經濟發展的欲望卻促使他們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或低性能核反應堆。這些在現在看起來效率有低又不環保的機器,給他們帶來了上述的巨大災難。倫敦煙霧事件導致的空氣污染引起了上千人死亡,日本水俁事件導致的水體重污染引起了一座城市的食物中毒,而切爾諾貝爾利的土地上。這不是態度問題,如果它們國家的人有能力不利用這些機器獲得利潤,占領殖民地,與其它列強抗衡,他們有必要污染自己的青山碧水嗎?在一百年前,第二次工業革命剛結束時,萊茵河曾被稱為歐洲露天下水道。而現在科技發達了,萊茵河水質極佳,連對水體要求最苛刻的大馬哈魚也在其中自由遊動。所以,我認為,在環保問題上,態度每個人都能拿得出來,關鍵在與環保的能力,在與國家的科技水平。

在2024年舉辦的第十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首次提出了“五位一體”建設,即在原有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後新增一條生態文明建設,這充分說明了我國環保邁出更大的一步。

環境保護,不僅僅需要態度,更在於科技能力,只有這樣,綠水青山才會回歸到我們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