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長遠,有時即在眼前

《我與地壇》的作者史鐵生為我們大家所熟知。他1972年因病致雙腿癱瘓回到北京。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在20世紀90年代,受到後現代精神的影響,正常的人們,也不由得在為人活著的“意義”而苦惱著。“地壇”、“廢人”、“廢園”……這些讓史鐵生回首往事也頗有感慨。他說:“21歲時,如果我知道這樣的日子會成為永遠,那將是不可想像的人生!我也許會更加沒有勇氣面對。反而30多年過後,回看如今真實的日子,我反倒不覺得悲苦。一步一個腳印的走過來,我反倒認為我的人生特別精彩!特別地有意義!”

是的,在現實中,我們做事情經常會半途而廢,更多的不是因為難度太大,而是覺得成功離我們較遠,從而感到倦怠和無助,看不到希望。換言之,我們不是因為放棄而失敗,而是因為倦怠而失敗!

走一步看一步,沒有人能把自己要走的路看得一清二楚、明明白白。幾乎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碰壁,在這不斷的碰壁中,讓我們漸漸地去思考我們自己該走的路與該要走的路。

我們看得太遠,很容易被遠處不明的困難嚇倒,我們會容易倦怠。不看那么遠,有人會說這種人沒有長久的目標,沒有長遠的打算。這樣的人鼠目寸光,終日原地踏步。那我們應該怎么辦呢?其實,假若我們把長遠的目標劃分為多個階段,再為每個階段確立一個小目標;一旦達到每個階段的小目標,就給自己一些獎勵和積極的反饋。這樣就會讓我們專心致志、一心一意地解決眼前的問題。在解決問題時我們可以從中不斷得到自信和快樂,得到實現下一階段目標的力量。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不僅要胸懷大志,也要重視小目標的確立,要學會把長久的目標劃分為若干個小目標逐個去實現。作為學生,對於學習也是一樣。目標定得太遠,反倒容易好高騖遠,到最後一事無成!

再長的路,一步一步,堅持就能走完;再短的路,不邁開雙腳就永遠無法到達。穩穩實實,一步一個腳印,我們反而覺得目標更容易實現,終點更容易到達!

這個世界上最難的事情在於堅持,最容易的事情也在於堅持!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需要把個人的目標定得太長遠,只需要設定得“相對”遠一些就可以。而這個度要根據我們個人的情況而定。真正的長遠,有時即在眼前。其實,關鍵的是我們應該及時著手去做身邊該做的事,能做到的事,然後一步一步走進長遠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