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光影

多少人是在深夜踏上麗江古城,我不得而知。

邂逅麗江的時候,是傍晚6點鐘。睡眼朦朧中,走在麗江磨礪得沒有稜角的角礫岩路上,我們的低聲細語猶如超分貝的噪音,讓人感受到了麗江的沉寂,但她對我們的感受是那樣的無動於衷,儘管過2個多小時後,它會喧鬧無比。

長長的巷子,偶爾見著的燈光,投下的光斑沒有人打擾著它的定格;人的影子因為光的固定而變化著,時長時短,時斜時正;古城建築也因這偶爾的燈光,飛檐輪廓依稀可見;小橋流水,在光影的折射中,呈現著回應式的波光……

深夜裡,感悟麗江的光影,會忘記自我,萌生一種柔情的傾訴和莫名的依戀。儘管從這古城的光影中,無法與玉龍雪山、虎跳峽,甚至無法與民間傳說中的女兒國關聯起來。

早上7點多鐘,清晨的陽光,斜睨著古城裡的建築,光影是那樣鮮明,如那水印木刻版畫一樣。

提籃里的櫻桃,在清晨陽光的映照中,透支了它的光鮮和水靈;小巷深處,逆光中的門不會鎖著,門裡陽光下的靜態竹凳,閱後不合的書籍,凝結著一種視若無睹;古橋流水邊上的民居,在朝陽的作用下,形成了淺棕與深褐的同色調反差;穿著寬鬆的納西人,在斜照的陽光里,投下苗條的身影……

逛麗江,會觸摸到心地里柔軟的神經,因為陽光里有著古城生命的年輪,有著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拿一張手繪地圖,對光一照,粗紋理的紙張,映出麗江古城的走勢;小店裡的銀飾,戴一樣上手,朝著陽光一揮,手上就有著移動的投影和銀光的耀眼;身上比著純棉的服裝,站在門口邊上,光里光外的衣物不一樣;坐在納西族依渠而建的粗獷民居上發獃,伸手可觸廊外陽光的明媚;麗江古城“大觀園”木府牌樓,“迎旭日而得木氣”……

試著把光影中的感覺碼在一起,才明白,麗江是上天眷顧的結果。

3.8平方公里麗江古城,走過了8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三股入城的玉泉河水,分成無數支流,穿街繞巷,流布全城;“三眼井”旁,納西女人沿井捶衣,笑音和著浣衣聲;茶馬古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印證著歷史久遠的滇西北商貿集散中心;300多座古石橋與河水、綠樹、深巷、古屋相互映襯,凸現著“東方威尼斯”和“高原姑蘇”;彩石鋪就的四方街,群繞著大片的明清建築……

於是明白,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本以為匆匆經過麗江,幾個小時的逗留,自己充其量是個過客,沒有什麼東西來得及入眼。因為說風景,比不過我們廣西的桂林甲天下的山水,也比不過柳州的天然盆景壺城;說園林,更沒有蘇杭的風韻。但高原的陽光,讓我們在發獃之際,體驗到了麗江的與眾不同。

“我們一起來搖呀搖太陽,不要錯過那好時光……”方芳的《搖太陽》,同樣適合麗江的光影,及由麗江光影所觸動的那根神經。

3000多米海拔的高原陽光,總是不吝嗇地賜予麗江,藍天白雲、風和日麗。於是,人們習慣成自然地享受麗江的日出、日落,但卻忽略了由日光帶來的變化,及這變化給人帶來的精神愉悅,和由這愉悅觸動的那根神經,到由柔致雅產生的文字。

麗江確實令人嚮往。

但並不是每個嚮往者都能承受麗江的因人而異,如光影。麗江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她多角度展示了自己的美,那怕是再平常不過的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