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橋為話題的初三說明文800字

篇一:

對啊!橋是什麼?誰會考慮這個問題呢?

著名的橋樑學家茅以升卻仔細地考慮過這個問題。他說“橋不過是一條板凳,兩條腿架著一塊板,板上就可以承擔重量。把這板凳放大,‘跨’過一條小河,或是一個小谷,就形成一座橋。”

不!橋,不是這么簡單的!不是的,絕不是的!

如果是的話,那愛心橋算什麼呢?那天上迷離的彩虹橋又算什麼呢?所以,它並不簡單。在我的內心深處有兩座不簡單的橋,它們是——

親情之橋——萬年橋

歲月像過濾的篩網,篩去記憶中的泥土,留下了閃光的金子。我早已欣賞過趙州橋的古樸蒼老,領略過長江大橋的矯健雄偉。然而,我卻總是時時惦記著家鄉古城那座小橋,記著我童年夢幻的小橋。一到放假,縷縷牽掛總是促使我去尋找那溫馨甜蜜的童年回憶。

那是一座擁有高齡的石拱橋,橫跨在低吟淺唱的新安江上。水美,江美,橋也美,橋上那青石板路被行人的足履磨得珠圓玉潤了。

大橋給我有趣的童年染上了瑰麗的色彩。然而,轉學、搬家、升高中及住校,鏇轉的生活車輪帶走了我的童年和無邪。當我再次走向大橋時,愉悅平靜的感情湖水,不免泛起點點惆悵的漣漪。

聽,橋下傳來鳴琴一般淙淙的水聲。它,就是太平橋,一座飽含我童年與親情的橋。

友情之橋——萬年橋

窗外雨瀟瀟,把思緒浸潤得葳蕤多姿。冬已去,春光一縷送來溫馨一片,故鄉的橋連著難忘的友情。

還記得那座古韻悠悠的小橋么?我記得,我們記得,我們這一群嘻嘻哈哈的小孩、一夥年少天真的夥伴、一群朝夕相處的同窗記得。我們曾同行,帶著真誠,懷著希冀,揣著夢想,走過風雨中的古橋,走過艷陽下的古橋。

幾叢青苔,幾棵小草,抑或是幾粒小螺,悠然展示著小橋的殷實和安寧。走過前人屐履磨潤得青石板路,足音空跫,當是現實與歷史相互碰撞的回聲······

古橋的學名叫萬年橋,我稱她友情之橋。它曾陪伴我們走過幼稚,走過童真,走向靚麗的花季。

古老的徽州文化造就了你,座座嶙峋的牌坊托舉著你,細細柔柔的炊煙籠罩著你,雙雙深情的明眸掛念著你。啊!親情之橋——友情之橋,純潔的色彩,矯健而有不失優雅的身姿,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縷春風,一抹陽光……

篇二: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外婆對我笑,誇我好寶寶……無數個夜裡,都是在外婆喃喃細語中進入甜蜜的夢鄉。可就在5月10日母親節這一天,她溘然長逝,永遠離開了我們。手中的康乃馨送不出去,一肚子的話無處訴說,還想再看她一眼,多餵她一口飯,多抱她一會,可是,這人卻永遠不在了!

小時候的快樂時光,好多都是在外婆家度過的。童年,只是對吃的東西有出奇的好感與印象。桑葚、葡萄、無花果、酸棗、杏兒,外婆家長長窄窄的院子裡,竟然也應有盡有,填滿我對味覺的追求。每次到這些東西成熟的季節,我就賴在外婆家裡不走,要吃到肚子滾圓兒才肯罷休,悻悻地離開。這還不是最要緊的,最讓我難割難捨的是外婆炒的雞蛋。雖然說這不是什麼難得的菜,可是外婆炒的外焦里嫩,香甜不膩,這實在是見功夫的。我們總是在大節氣里如大年初二、端午節、中秋節等隨母親回娘家,外婆必定是早早張羅好現成的菜,等我們回來,炸油餅、菜角子,各式各樣,可炒雞蛋是每頓飯都必有的。每次回家,還沒到門口,就開始大叫“奶奶”,她就應和著迎接我們。想到以後,回家喊奶奶不會再有人出來,再也吃不到外婆炒的雞蛋,再也沒有人叫我“小胖女”,再也沒人說“*年輕的時候可比你好看多了”,心裡就一陣悲痛。好像在茫茫雪地里,四下里能看見、能聽到的都是雪,心裡頓時沒有了寄託,沒有了方向,沒有了那個點。外婆呀,怎么沒有再等等我?

外婆今年已86歲高齡,除了耳朵有點背之外,腦子一點也不糊塗,總是要事事操心,一一安排過之後才算完。媽媽總勸她好好照顧自己就行,可外婆一輩子要強,哪裡能閒下心來。她很小就嫁給外公,生養了一子三女,照顧送走了雙方老人,子女養大又養孫子輩,活了一輩子,就操了一輩子的心。外婆走了,最熬不下的人是外公,他享了一輩子外婆的福,他也總說“她是咱們家立功的人,可要對你娘好一點”。是呀,一輩子穿衣吃飯沒讓外公動過一下,連米湯都沒有熬過一次,穿什麼衣服都是外婆拿主意,照顧得可算是事無巨細、無微不至,這讓我都嘆為觀止。這下外婆不在了,外公的主心骨就塌了,以後只能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睡覺,看著外公落寞的身影,有說不出的心疼,今後日子該怎么過啊!都說年少*老來伴,不管年輕時再有吵鬧,再有磕絆,走過一世的繁華,一世的滄桑,到年老時能相偎相依、相濡以沫,實現當年白頭到老的誓約,這才是人世間的幸福。

外婆走了,永遠地離開了我們,留給我們的是無盡的思念和留戀。外婆啊,您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