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之思

時光荏苒,轉眼我在小城工作、生活已快二十年了。在鄉下左鄰右舍的眼裡,我成了城裡的“幹事的”,可在我自己心目中,真正的家永遠都在生我養我的鄉下,它如飛不走的候鳥,每晚都在我的心頭歇息。

能走出鄉村,是祖祖輩輩父老鄉親的夙願。儘管他們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也很無奈。我在外面的日子有時也很苦很累,有時累得恨不得立刻回到鄉下去,永遠不再返回城裡。

城市意味著富裕、文明、秩序和進步,這裡高樓林立道路縱橫,酒店舞廳燈紅酒綠,漂亮房子一座座、生活垃圾一堆堆。這裡天天有眼淚,夜夜有歡歌。聽慣了市井街頭那些雞毛蒜皮的爭吵,看慣了來去匆匆疲憊的臉茫然的眼,擠進城市的我十分懷念鄉下的那些故事。

鄉下的故事,就像新翻的泥土一樣清新。對我而言,那個地方才是我真正意義的家。四十餘年的耳濡目染,淳樸的民風讓我無法忘卻那裡的一草一木。懷念露天電影、樹蔭納涼和圍爐夜話;懷念土牆、老屋,石磨、古井;懷念雄雞的歌唱、蛐蛐的叫聲和夏蟬的長鳴;懷念躺在軟綿綿的麥秸垛上看星星、在荒草萋萋的柿子樹下揀軟柿子;懷念飛花流鶯的自然景致、扭動著細細的軟腰在天空輕舒廣袖的炊煙;懷念新鮮的果品菜蔬、四季的風聲雨聲;懷念泥土和青草混合在一起散發出讓人沉醉的芬芳;懷念牛耕人犁、春種滿目玉秋收遍地金的那片黃土地……鄉村是我人生的大本營,也是默默付出不求回報的衣食父母。我相信與我有類似境遇的人,一定也有同樣的感受:在城裡工作、生活甚至繁衍後代,但心中卻老覺得家在鄉下。在城市生活,棲居的巢穴只是我們暫時的港灣、臨時的棲息地,一如遷徙的候鳥中途歇息。我們都是鄉下那個老家放飛的風箏,無論走多遠、飛多高,總有一根線在牽著,因為真正的家還是在鄉下。

家在鄉下,是因為曾在那裡度過了童年乃至青年,從拾麥穗開始,到割麥、打場、拉糞、犁地、耕作……乾過的農活實在不少。當時覺得很累很乏,在長期熬人的腦力勞作之後,回想當年的種種農事經歷,回想起自己的農耕生涯,回想起和自然親密相伴的往昔,反而生出了不少懷戀。特別是在城市裡奔波得精疲力盡,讓各種被動應付逼得煩躁不堪,還有數不清的信息攪擾得身心交瘁的時候,就巴不得回到鄉下,乾一段農活,才覺得愜意。

家在鄉下,鄉下的親人就成了小城與鄉村之間最好的紐帶。對每一個來自鄉下的孩子來說,美麗淳樸的鄉村是他一生的福祉,也是苦短生涯最初的受難地。但對我而言,早已習慣在春天離開鄉下老家,而在夏秋做短暫的回報,去享受那裡的陽光、雨露和潔淨空氣的滋潤,去幫助年邁的雙親收穫地里的碩果,乾一些力所能及的農活。鄉村生活留給我的一個習慣就是對傳統節日的重視,過年闔家團圓更是一年中最大的事。

家在鄉下,永遠都會生出一份牽掛。我時常惦念著操勞一生、仍在田間勞作的雙親以及被周圍新房包圍著的老屋,還有那一縷牽動著我的心,我的夢,淡淡的,長長的,如老酒般的鄉愁:父老鄉親在田野里一如既往地點燃希望的火種。和煦的風似純樸的手指不時地梳理著我的思緒,老屋、場院、古樹眺望著遠歸的遊子……或許多年以後,當我這個遊子回到那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時,我也會體味到古人“笑問客從何處來”的那份苦澀。是的,命中注定,我一生無論在外面漂泊多久,都不會走出故鄉的那片天空。

家在鄉下,因為那裡有我的根啊。雙休日、節假日,我都要回到鄉下,美麗的鄉村對我十分熟悉,久違的氣息使我眼潮心熱,鄉下的一切都使我感到親切。容貌變了,但不變的是一顆顆滾熱的心和埋在心底的純情,縈繞耳畔的呼喚令我九曲迴腸,殷殷的親情滋潤著我乾涸的心田。

是呀,家在鄉下,鄉村才是我真正的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