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與我為伴

在中國,散文集有很多,像魯迅的《朝花夕拾》、《野草》;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張愛玲的《流言》、《羅蘭觀感》……同樣,散文也有很多,如朱自清的《春》、《匆匆》;豐子愷的《梧桐樹》……

每位作家的表達方式都不同;每本書的背後故事也不同;每篇文章的寫作手法都不同;每個段落中蘊藏的意義也不同;每個文字中華的心血也不同……

《匆匆》這一文的意義非同一般。文章既表達了作者對過去的時光流逝飛快感到留戀,又為無法挽回逝去時光而惋惜。文章開頭,作者描繪了燕子去又來,楊柳枯又青,桃花謝又開,以自然界的萬物的變遷,暗示時光流逝;以日常生活中的洗手、吃飯、上床和嘆息的瞬間,覺得自己過去的日子猶如“被微風吹散”的“輕煙”,“被初陽蒸融”的“薄霧”那樣稍縱即逝。作者朱自清在寫文章時不正是採用生活中的萬物的千變萬化為題材描繪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嗎?這不正是寫作時常說的“從生活中學習寫作”嗎?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既簡單又複雜。在家庭生活中,我們會感受到親情的溫馨與美好;在校園生活中,我們會體會到成長的歡樂和憂愁。生活中的大事小事都可以幫助我們寫作我們會從中受到啟發,從中收穫靈感。有人說:“生活是寫作的源頭活水。引來生活之水,就會激活我們的內心世界。”我們生活在生活中,在生活的同時,我們也要學會觀察生活,以捕捉素材;感受生活,再用眼的同時也要用心去思考;熟悉生活,只有熟悉了生活,才能寫自己熟悉的生活;提煉生活,抓住有意義的素材,捕捉有情感的畫面,澄清模糊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寫出好文章。

散文教會我的不僅僅是這些。每一篇文章,每一點知識,每一位作家,每一個奮鬥故事。每多看一篇文章,就多一分收穫。“少年正是讀書時”。許多作家都是博覽群書,甚至連書中的內容都倒背如流。“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只有書看得多了,寫起文章來才能得心應手。

我與書為伴,書與我為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