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微信朋友圈的作文滿分範文

微信,是一種生活方式,特別是朋友圈成為了時下人們熱捧的寵兒。現代人有事沒事喜歡刷刷微信朋友圈,甚至能夠一整天泡在朋友圈裡,對於朋友圈,每個人看法不同。下面是小編帶給大家的關於“微信朋友圈”的優秀作文,歡迎閱讀。

關於微信朋友圈作文1:私密的空間,心靈的港灣

資訊時代的潮流勢不可擋,微博、微信橫空出世,微博高舉開放的旗幟,微信咋呵護每個用戶內心的安寧,有人謳歌微博的包容,有人珍惜微信的私密。而我認為,微博儘管開放卻顯得吵雜,儘管包容卻傳播了太多不包容的聲音,相比之下,微信,給我們提供的私密空間,能保護我們的免受這紛擾世界的煩惱,是我們心靈的港灣。

從古到今,一個私密的空間一向彌足珍貴。在那兒,人們與自我對話,與賢者對話,你心愛的人對話。五柳先生在那破房子裡,與自我對話,悟透自然真諦;南懷瑾躲進廟裡三年,經卷不離手,參破佛像祖奧妙;多少才子佳人,親友故人,也是通過尺素這“私人頻道”互吐衷情,傾訴心聲。很難想像,這些交由微博來完成會有什麼後果。雨果說:“一個人內心的哀嘆,比一城的喧嚷道出更多東西。”正是這私密的空間,讓人們的心靈躲避紛繁,在寧靜的休息中茁壯成長。

微信,就為人們提供了這樣一個私密的空間。我們可以發一條“說說”記錄一天的好心情,我們可以查閱公眾號,從智者那學到些什麼,我們還可以與有人私信,說些悄悄話這一切,都是在一個私密的環境中進行的,沒有人指手畫腳,品頭論足,我們的心安一處,樂在其中。

這樣一個藏著夢想、感情及“內心最柔軟處”的空間,是我們面對資訊時代這一洪水猛獸最後一點呼吸的自由了,微博上各種風景,美麗自為求“贊”,走出象牙之塔,卻再也回不去了的學者子們為一點小成就歡呼雀躍,各路冬粉罵戰鋪天蓋地劉同曾不無無奈地指出:“不是我沒文化,而是當熱愛、反感這所有感覺都可以用‘操’一個字代替,我還和你廢話那么多幹嘛?”信息的巨浪被掀起,壓迫得人窒息,在娛樂至死的年代,還談什麼私密!盧梭若是有靈,定會感慨:“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他們身的自由竟是靠別人身上的枷鎖換來的?!”

這大概也解釋了,當騰訊宣布未來微信可能加入廣告推送時,人們哀聲一片的現象了。

布萊希特曾提出劇中的“間離效果”,在一個完全開放的社會裡,人與人之間也會有這樣的間離,冷漠,猜忌。我想,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一個私密的空間,讓心靈在其中停泊,免受這聲色犬馬的社會之累。只有這樣,我們才能 “躲進小樓成一統”,才能做時代的弄潮兒。

情至深處,我想起了海子,那個一生面朝洶湧大海,渴望自己私密的“房子”里能開出花來的人。我又想起了,皮埃爾·阿爾貝——比羅,那一生坎坷的法國人的一句詩:

“世界在我們的門外脈動。”

關於微信朋友圈作文2:我們更需多元的聲音

微博與微信成為了時下人們熱捧的寵兒。它們擁有相同的使用者,示有各自忠實的冬粉。它們的不同的功能讓人們爭辯不已。

在微信朋友圈中,你發布的內容只能被你的親朋好友所看到。如果你所發布的內容與他們契合,那么他們就給你點讚,給你肯定的評價,若是不贊同你的觀點,他們礙於面子,礙交情,只會默默地把你的朋友滑動開,假裝看不見。試問,有誰在朋友圈中收到,“啊,你穿這件衣服好醜!別穿了!”這樣的評論呢?

在微博上,境況則完全不同。由於不認識的人亦可看到你發布的內容,他們不需要有更多的顧忌,可以將自己真實的想法吐露,所以說話更直接。誠然,相比起微博上不時出現的“世紀級”的口水戰,微信朋友圈顯得更加風平浪靜,其樂融融。但是,事物的發展往往蘊藏在矛盾運動中。你對你的見解沾沾自喜時,有網友指出你認識中的不足與錯誤。你對此憤憤不平,衝上去與之“撕殺”,幾個爭論的回合下來,你對事物的認識反而更全面了,順帶獲得一股酣暢淋漓之感。

你看,歷朝歷代哪位暴君不是自認英明而專斷、蠻橫的?而盛世的明主則多為廣開言路、尊重各位臣子給他的意見。暴君身旁依附的是阿諛奉承的小人,明主身邊則站著義正言辭的忠臣。國家凋敝抑或是開創繁榮盛世,不是一道很簡單的選擇題嗎?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多元化的聲音。

當下,越來越多的政府部門開通了微博,及時發布微博,保持信息的暢通,使決策更為透明。政府開通微博,各路網友獻言獻策。在不同的聲音中政府可以聽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實在是樂事一件。

的確,微信朋友圈提供了一個更加私密的空間,但是,微博卻為我們搭建了一個更為廣闊的舞台。我們在這裡不僅可以聽到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亦可抒發我們自己對別人的見解。更多的不同的聲音交融在一起,才可以讓我們更加堅定地走在前進的道路上,及時發現錯誤避免錯誤的傾向。

所以,我們需要更多元的聲音。一味的鮮花與掌聲只會讓人沉溺其間不能自拔,而“苦口良藥,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所以我們需要更多元的聲音。

關於微信朋友圈作文3:於微博天地中自在暢遊

韓寒曾嘆道:“這個世界更新地越來越快,你都來不及下載。”而微博和微信,無疑更是資訊時代快速更新下的產物。

選擇微博還是微信?不同網路平台用戶有不同看法,而我認為,無論是微博還是微信都是豐富自身生活的一種媒介和方式,但微博相比微信更能塑造思維、開闊視野。

囿於微信的個人圈子裡,能嗅到讚賞之語的芬芳,卻難以感受更大世界裡的狂風凜冽抑或曼珠沙華。中大辯手馬薇薇就曾坦言道“相比微信更鐘愛微博,通過它,可感受網友評論中的抑或諷刺抑或智慧火光,而那對於辯手來說,無疑是一筆寶貴財富。”不願像海子一樣“目送沿海的日落,緊抱一個醉生夢死的枕頭,游不出回憶卻學不會放手,怎么走”的彷徨與拘泥個人圈子,就應像顧城一樣“在大地上畫滿窗子,讓每一雙習慣黑暗的眼睛都習慣光明”走出來,面對大千世界抒發個人豪情。走出微信的個人圈子,走向微博的開放空間。

微信與微博作為傳媒工具,並不是對立不可共存的,綜合利用各方優勢亦可自在暢遊於信息之海。如三毛嘆道的“如何能與涼風約,不與塵沙一起來”,資訊時代裹挾而下的洪流與風沙迷住了我們的眼,分辨不清這些工具孰優孰劣。此時,勿忘微信中前不久在網路上悄悄走紅的“睡前讀一首詩”功能,勿忘微博中便捷最熱話題榜功能;勿忘微信中方便快捷的掃描二維碼功能,更莫忽視微博中強大尋友功能物盡其用,亦或是微信,還是微博,才能優勢互補,更好發揮它們的功能、豐富我們的生活。

無論是嗅微信之芬香還是暢遊微博之海,都不要被它們奴役,被時代的風沙席捲。麥家曾在《娛樂至死》中嘆道:“莊重不如世俗有魅力,高尚成為可笑的把柄。”劉恆也曾無奈慨道:“時代的風沙在大地上席捲,撕扯著古老的風華。”我們怎能被傳媒工具奴役頭腦?我們怎能除資訊時代洪流中便裹挾不前?自在暢遊於微博、微信之海中,須有理性之精神亦要有分辨是非能力與廣闊胸懷。

馬里托曾說:“我們,將是這個時代的挽瀾者。”在微信中守人之溫情,在微博中塑造思維,開闊視野,亦能在此天地中自在暢遊,做時代的挽瀾者!

關於微信朋友圈作文4:高談雄辯,直面質疑

是在微信中享受親友的關懷肯定,還是在微博上獨對無休止的質疑批評?兩者各自龐大的用戶群充分說明了人們在這個問題上的遲疑,在我看來,溫情固然讓人沉醉,理性的碰撞卻更能讓人在交流中思辨,在思辨里成熟。

沉湎於讚揚鼓勵,或許能撫慰我們在現實中飽受傷害的心靈,卻更容易讓我們不經意地迷失,滿目的支持稱許之言往往讓我們錯以為我們做的都是對的,卻忽視了其中不足。偏聽則暗,兼聽則明。朋友圈裡只有朋友,沒有見解不同的陌生人,豈不容易讓人被一面之辭蒙蔽嗎?放縱自己在朋友圈中飽受稱讚,也放縱了理性的淪亡。

與之相反的是以理性與思辨著稱的微博,微博更近似於自媒體時代的論壇,秉承了“榕樹下”、“天涯”等老一代論壇的理智與爭鳴之風。方舟子與韓寒的微博罵戰、“禁播《大漠謠》黨”與原著冬粉對史實與小說筆法的論辯,不都是吸引無數人關注的熱點辯論嗎?這些辯論,詮釋著微博百家爭鳴的鮮明特點。微博,引領了資訊時代,不可或缺的思辨之風。

無論在微博還是在現實,思想的碰撞交融都是理性與智慧賴以生存的土壤。思辨豐滿了我們的靈魂,而人性的深度更來源於思想的厚度。而空無一物的讚揚卻只把我們的靈魂吹脹,成了蒙田口中的膨脹的靈魂,魏晉之風何以讓人稱許千年?因為盛行魏晉的清淡之風賦予這個時代智慧思辨的氣質,《美麗新世界》為何可怕。只因鋪天蓋地的稱讚認同淹沒了人們心中僅有的一點獨立思考。當討論只

剩下讚許,當意見趨於相同,人的思想還有什麼價值?還能有什麼價值。

然後,盲目的肯定讓人迷失,漫無目的的謾罵也讓人無所適從。當熊培雲痛徹心扉地自責在無休無止的謾罵中,他終於拂袖而去,當十三歲的少年在網友指責譏嘲中忍無可忍獨赴黃泉,當不眠不休搶救病人的醫生只因一張自拍被網友逼離崗位微博,也無可避免地淪為理智的火葬場。理智地使用微博,而非恣意宣洩情感,才是微博存在的意義,才是思辨的真諦。

百家爭鳴,始於微博而不止於微博。千古曾見白玉,塵尾談重玄,當今也見高談雄辯驚四筵。

關於微信朋友圈作文5:微信和我

準確地說,微信和我還沒有發生直接關係,但發生了間接關係。

我這么說,是因為我至今沒有微信。我有4G手機,也有部落格,但都沒有開通微信。不是我守舊,而是我覺得它對我用處不大,而且也有別的途徑部分替代它的功能。所以我就不開微信了。

但我與微信發生了間接關係。我的妻子,我的一些朋友,都在用微信,於是我與它發生了間接關係。

妻子家務繁忙之暇,喜歡刷微信,樂呵呵的。她曾給我欣賞她微信上的國小同學畢業二十周年聚會照,讓我羨慕不已。相比之下,不玩微信的我,國小同學星散各處,音訊寂寥,無從訪覓。有時看她很沉醉地聊微信,我就想:這也是妻的一種精神享受啊!

但我還是沒有開微信。我生性好靜,平時忙於教書、讀書,不願把時間耗在微信上。去年末,我的正讀大三的學生回校聚會。他們告訴我對微信的普遍感受:“很浪費時間!正在上課,每隔五分鐘就不由自主地拿起手機,看看上面掛了什麼新內容。”我聽了,暗暗慶幸自己不開微信。

我知道微信是親朋好友間極好的交流方式。可我也覺得,感情的維繫,並不一定要仰賴於時時刷新的微信。魯迅先生有“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之慨,而我板起手指頭細算,則很自豪自己有六位知己。我的這些知己,都不在微信上聯繫感情,甚至逢年過節,亦無客套問候。可彼此都知道對方是知己,在心裡盛著,永不褪色。我有一位遠在大城市打拚立業的知己,我們的友誼近三十年了,平時我們各忙各的,幾無聯繫,可我們都把彼此當兄弟看。

而且我知道,微信上的“朋友圈”,成分很混雜,並不全是“真朋友”。我看網上報導說,一些人無論見了誰,都要拉進微信“朋友圈”,為的是賣面膜。這就噁心了。我問妻子有沒有這種事。她說有啊,但不理它就行了。但她又說,有一回她在“附近的人”里,看到了她單位的一位領導,猛向她發了不雅信息,什麼“出來玩玩呀”,還有黃色圖片。“他不知道我是誰,但我憑他的微信認證照認出了他。這人樣貌猥瑣,沒想到行為更猥瑣,”妻子說,“後來聽同事說,他還在外面包了‘二奶’。”我聽了直搖頭。

微信的“附近的人”、“搖一搖”功能,為我們廣交朋友提供了方便,但也考驗著我們的智慧和定力。我的一位朋友告訴我他的微信私密往事:已為人夫、人父但風流不減的他,在“附近的人”中遇到一位已為人妻、人母但丈夫遠在他方的寂寞少婦,於是二人曖昧地交往起來。“那段日子最怕老婆翻看我的微信了,偏偏我老婆是最喜歡檢查我微信的,”朋友心有餘悸地說,“我只好把‘她’設為男性的名字。”這段由微信引發的婚外戀以女方的熱情難禁、男方理智將女方從微信中刪除而告終。“就差最後一步沒有邁出。也幸虧這最後一步沒有邁出,要不然,兩個家庭都毀了!”朋友拍額稱慶。不過,他近日又在微信上結交了一位氣質樣貌俱佳的外地貴婦。我有點擔心他這次真的把持不住了。

微信和我,迄今未發生直接的關係。可即使是身邊這些間接關係,也足使我深切感到:微信確實是個好東西,它便利了我們的生活,改變著我們的交流方式;可如不能理智對待,它也會給我們帶來事業、倫理、精神的危害。

關於微信朋友圈作文6:我的微信王國

“唉,最近胃口不好,打不起精神,諸位愛卿可否有開胃妙招?”我無精打采地說。

“不知陛下是否愛吃豆腐?” 一位名叫“美食工廠”的大臣立即搭話。

“不愛吃,豆腐軟塌塌、黏糊糊的,吃起來口感也不好。”我回答。

“陛下息怒,用豆腐可以做出很多美味,不知殿下可否願意一試?請看圖片”“美食工廠”卻不緊不慢地說。

一道道菜浮現在我眼前。“美食工廠”不停介紹:“這是麻婆豆腐,又麻又辣,非常爽口;這是香辣豆腐,可以開胃;這是平底鍋鐵板豆腐,用的是脆皮豆腐,香脆可口;這是剁椒皮蛋豆腐,有菜、蛋和豆腐,營養豐富”“美食工廠”逐一介紹,我的口水都出來了,哇,原來豆腐可以做的這么好吃!我趕緊下令:“快把做法呈上來,今天中午就讓媽媽給我做。”

吃完午飯,大熱天的,媽媽竟然非帶我去商場買新衣服不可,可商場離我家遠得很呀,正當我發愁時,“滴滴打車”發話了:“國王陛下,您怎么忘了我呢?”我一拍腦袋:“對喔!用你打車又省時間又可以少花錢,真是一舉兩得呀!”我立即滑動手機叫來一輛計程車,把我送到了商場。

晚上,我睡不著,微信王國的大臣們又送來錦囊妙計,“課堂內外晚安故事”有可樂叔講的許許多多睡前故事隨你挑選,貼心又周到呢!

我的微信王國有好多謀士為我出謀劃策,比如學習數學可以找“國小奧數”,學習寫作可以找“課堂內外作文大師”,想學習英語可以找“英語繪本”可是,自己不行動,只靠謀士們的錦囊妙計也不能成就大業,三分靠微信,七分靠打拚嘛,你的微信王國是什麼樣子的呢?給大家介紹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