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琴和愛

那天上午,他打來了電話,沙啞的聲音蹦出了四個字:“好好學習,”我不禁在電話線的這一頭淚水泛濫。我能想到此刻一張潔白的病床上裹著一具皮包骨,枯枝似的手指扎滿了針頭。一小時後,又一個電話打來,他已離我遠去。

我不知遙遠的記憶是否能給我真切的感受。兒時寄居在祖父家,溫潤而偏僻的江南山村,蒼翠的山林總能讓不羈的我玩個痛快。童年的印象只有那片山林、一把胡琴。祖父是個拉琴好手,弓子與琴弦一蹭,琴箱裡會鏇出讓山村頓時傾倒的天籟,淡淡的松香味瀰漫在胡琴兩旁。五歲時,他要我學習胡琴,只為有一天他的手指不靈便時還能享受這天籟。頑皮小兒那肯端坐竹椅。我抬著高我一頭的琴桿,像木偶一樣被他擺弄著,每當我有一點進步,他便賞我一塊糖,為了吃到糖,時間長了,我居然學會了阿炳的《二泉映月》。但我仍是認為練琴的日子是一段煎熬,會在“促弦弦轉急”之時略過幾個音,而祖父卻會突然停下兩個正在扣著打節拍的手指,故作嚴厲說:“錯了,重來”,直到把一段拉好,他才肯罷休。

因為他的嚴厲與細緻和我的漫不經心,我的進度總是很慢,他常會放下手中的砂壺,向桐樹的大葉子瞟一眼:“蝸牛都在笑你呢!”我只好心神從山裡揪回來,和著他的節拍拉曲。

時隔多年,我早已生疏了當年的技藝,而他的“錯了,重來”卻已鑄在我腦海中。我知道人生只有一次路可走,即使錯了也不會有重來的機會,那么,我寧可慢於蝸牛而把每一個腳步走對方向。那棵桐樹下永遠坐著一位呷茶品曲的老人在注視著我的步伐。

我在回憶中失聲痛哭,不知他能否在去往天間的路上聽到我對他的想念。出殯時,我一定會提著他的胡琴,在他的靈柩前拉一曲天籟,讓他帶著愛和思念去另一個地方。

初三:梁國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