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誰便會遇上誰

用圓規畫一個圓,兩隻一條弦所對的圓周角,不是相等就是互補,這是多么簡單的道理。

人際關係也是如此,古今中外,名人還是普通人,忠志之士或奸邪小人都在遵循著這個道理,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別說人了,就是沒有生命的物品也是如此。上竺的玉龍子(夜明珠的上品)托於檀香木之上,黃梨木桌上雕有九天玄女,是天造之合;高檔的綾羅綢緞被剪裁的破敗不堪,稀有的祖母綠被粗麻布蓋著,有多么強烈的違和感!

諸位應當記得142024年前的兄弟閱牆。可悲的隱太子李建成因為沒有採納魏徵的意見,功敗垂成。而善於自律、納諫的唐太宗與魏徵一起締造了貞觀盛世。我們應當能想像,假若是別的皇帝,能否受得了壞脾氣的魏刺頭,那么魏徵便會成為一個處時應世、查機應變的普通臣子。中國的歷史也要被改寫了,只是他這樣的人,注定不會服於昏庸的君主,他只會服於賢君。

臧克家的故事在中國近代也稱得上典故了。據說他的試卷全是空白,只在那一欄寫了幾行詩。可就是這幾行詩使他成為了當時文學院院長聞一多先生眼中的奇才並對他進行破格錄取。我們每每讀到那句有的人活著,他卻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便驚嘆於聞一多先生當年的慧眼識英才。正是因為聞一多先生獨到的眼光,才能將像臧克家這樣的才子納入麾下,譜寫佳篇。

對於牛頓,愛因斯坦,很多人褒貶不一,但很多人由於愛因斯坦的兩件事情對其頗有好感。一個是人盡皆知的愛因斯坦與小女孩的故事,另外一個是關於物理學界後生的栽培故事。有一個年輕人想出一種辦法解決了一道物理難題並把它郵寄給《自然》科學周刊,對方認為它不夠權威便沒有予以發表。愛因斯坦聽說後,便嘗試用年輕人的方法推算了一遍,發現他竟然是對的,於是連忙寫信給《自然》編輯部。當局異常重視並將年輕人的論文發表,一時間他名聲大噪。愛因斯坦的這個行為我們不要把它想得過於高大上,只是因為他覺得年輕人和他都是白手起家而心生共鳴而已。這是你是誰便會遇上誰最純淨的境界。

當然了,臭味相投、狼狽為奸者也不在少數。沒有和坤和慈禧,哪裡來的庚子年的中華屈辱呢?

一轉眼,便到了21世紀了。校園生活也是一個被圓圈住的社交網路。互補的情況便出現了。國小的時候,我是個性格內向的人卻偏偏由於共同的興趣愛好與活潑開朗的她玩到了一起。到了國中,興趣愛好不同的另外兩個閨蜜卻由於性格都很外向同也活潑的我形影不離,多么有趣的填充互補!

這些大概便是人際網中同性相吸的奧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