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心目中的好老師

在每個人的經歷中都會遇到許多老師,那些好老師留在學生記憶中永遠是暖暖的,偶爾相遇帶給大家的是驚喜,不管多遠學生總會伸出手緊緊握住恩師的手;相反,另一種老師留給學生的是永遠的痛甚至是恨,假如在街上遇見或者退避三舍或者怒目相視,所以,作為家長,我以為老師最大的能耐就是能讓學生從心底生出對你的愛,這種愛能約束一些不良行為,去除不健康的念頭,從而“會學習”“懂生活”“會做人”,因而終身受益。

中國傳統觀念的師者是“傳道,授業,解惑”。這就解釋了教師不僅傳授學業,而且還教導學生學會做人的職責。親其師,信其道。其實,從長遠來看,教師的學識的高低對學生今後的發展並不起決定作用。要讓學生對教師產生愛,並使此愛起到一個放大的效應,不是教師向學生傳授了多少知識,而是在於學生受到老師健全而又催人奮進的人格魅力的薰陶。

國學者鮑德溫曾研究過73位教師與100名學生的相互關係,得出的結論:一個情緒不穩定的教師容易擾動其學生的情緒,而一個情緒穩定的教師也會使學生的情緒趨於穩定。因學生不僅是“聽其言”,還“觀其行”“學其行”。我想,教師人格對學生心靈的影響所產生的教育力量,是任何教科書及獎勵制度所無法代替的。教師的人格影響不僅局限於“身教”,而且包含了教師對生活、對學習、對工作,對自己、對他人的所有熱情、精力、個性、信念等,即教師的求知精神、行為作風、為人態度、處事方法乃至性格、習慣,都會被學生視為榜樣自覺或不自覺地加以模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嚴謹治學的態度,刻苦勤奮的精神,寬以待人的風度,通情達理的性格,穩重端莊中又蘊含著激情的情趣。這是我作為家長認為受學生愛戴的好老師必備的條件之一。

總把教師比喻成“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於教育的工作是育人的工作,是育心的工作。常有老師感慨“我們做教師的是吃良心飯”。這是一句多么質樸、而又深刻的“名言佳句”呀!講求“良心”,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規範,更是教師職業道德規範。馬克思說“良心是由人的知識和全部生活來決定的”。那么對於文化知識水平較高層次的教師來說,“良心”的含義又是什麼呢?我認為,通俗一點講,就是拿了人民的工資,就得用一顆愛心去“撫養”祖國的花朵,培育多方面的棟樑,以此來回報社會。這種“愛”是無私的,是博愛的,是超越了個人範疇的愛。教師的人格魅力正是通過這種灑向學生的愛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曾看到這樣一故事,學生曹彥上學後的第一次期終考試,在一個白雪皚皚的日子中進行。曹彥坐在四面透風的教室里,棉鞋已被融化的雪水浸透,他感受到了雙腳的麻木和疼痛。控制不住自己小聲地抽泣起來。鄰村國小來監考的一位30多歲的女教師問明原因,坐到他身邊,三下兩下脫掉他濕棉鞋,然後解開她單薄的棉襖,把他冰冷的雙腳放到自己的懷裡,捂了起來。當他麻木的雙腳恢復知覺,止住抽泣,繼續埋頭考試的時候,高高個子,穿著樸素衣服的女老師的形象,已在他人生的記憶中定格成一個承遠的高大的塑像。這一純樸、崇敬的愛將一課本以外的知識,輸入到了學生的心田,貯存在他一生的精神世界中,如一縷陽光溫暖著他的一生。

然而,作業做不出,老師打學生耳光;違反課堂紀律,老師打學生屁股,用針扎,用手擰……這些體罰事件對這些他們來說是偶然的嗎?不,這不是偶然的,其原因是這些老師從骨子裡缺乏對學生的愛。我想,拿了人民的工資,其良心又在何處呢?或許這些老師會說,我是愛生的呀!我是“恨鐵不成鋼”呀!如此的“恨鐵不成鋼”,太過火了吧!我國“教師法”對教師義務第四項就明文規定教師應“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因此我心中的好老師必備條件之二就是,對人民,對社會要有“良心”,用真愛去撫育花朵。

概而言之,我認為作為一名好老師,套用健全的人格魅力影響人,用真愛去感染人,用高風亮節的師表鼓動人,不僅學生要讓學生“會學習”,而且要“懂生活”“會做人”。也只有如此,才能在教壇上培育出諸多芳香怡人而又不同色彩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