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後感

聆聽了陳雪平老師的一節研討課《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給我在教育教學觀念上的衝擊又是巨大的。一節好課,傳來了一股課改新理念、新氣息,讓我不時告訴自己,引領學生真正走進語文,是語文老師最美的收穫。在此,我談談自己在課後感悟到的語文閱讀教學的新思維。

一、重視導入,創設學習情境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要想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即達到對該知識所反映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聯繫的深刻理解,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習者到現實世界的真實環境中去感受、去體驗,而不是僅僅聆聽別人關於這種經驗的介紹和講解。這裡真實的環境指學生學習的情境。在課堂上,教師只有創設出一個成功的教學情境,才能在教學效果上達到動人以情,曉之以理的教學目的。課文所寫內容距離學生生活比較遠,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蔣老師在本節課中,在教學的每個環節都精心設計了導語,披文以入情,做到以情感人,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情感氛圍。一開始,以租界“那是一片繁華、熱鬧的地方,那是一個惹出麻煩,沒處說理的地方”引入,產生對伯父所說的“中華不振”的疑惑。接著通過他在租界裡親眼看到一位中國婦女受到洋人的欺侮,“婦女哭訴;洋人得意揚揚;巡警訓斥;圍觀的中國人敢怒不敢言”的深入理解,再解租界,從中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然後通過拓展補充《華人與狗不準入內》,深刻體會“中華不振”從而立志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教學過程環環相扣,結構嚴謹,層次清晰。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會水到渠成的解決學生“為什麼而讀書”這一古老而又嶄新的問題

二、讀悟結合,自由動情表達

新課標指出,課堂教學應該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提供機會讓學生充分去感知、學習語言藝術的魅力,促進內化,增強語感。同時還要給學生的心靈一個自由的空間,讓他們的思維隨著文章的情感自由馳騁,並且,鼓勵學生善於用自己的語言把自己在學習中學到的知識、感受到的情感創造性地表達出來,凸現語文閱讀表達能力的外化。在整體上做到以內養外、讀悟結合。在指導學生讀懂沉思,傾吐情感這一板塊時,通過“從租界回來以後,周恩來常常一個人,獨自在沉思,他在想什麼?”這一問題,引導學生練筆:周恩來可能在想(),可能在想(),還可能在想()。為在修身課上,周恩來鏗鏘有力的話語“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做好鋪墊。接著馬上反覆引領學生讀課題,讓學生對文本的心理體驗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把領悟到的情感自由地展現出來,在教學上又形成了一個“品讀──深悟──誦讀”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對課題,對本文的中心有了更深的理解。

教無定法,用語文的情感去教語文,真正幫助學生入境入情,感悟文本才是我們語文教師的最終目標。

我讀過這么一個故事,題目是周恩來總理的的一句名言佳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故事的內容是這樣的:

在周恩來12歲那年,他離開了家鄉,來到了東北。前來接他的伯父指著一片繁華、熱鬧的地方對他說:“沒事可不要到那個地方去玩啊!”“為什麼?”周恩來不解地問。“那是外國租界地,惹出麻煩可就糟了,沒處說理去!

”“那又是為什麼呢?”周恩來打破沙鍋問到底。“為什麼?中華不振啊!”伯父嘆了口氣,沒有在說什麼。

當周恩來闖進租界地,親眼看見了外國人欺辱中國人,不把中國人當人看的情景,這才真正體會到“中華不振”的含義。這讓他立下了一個決心:“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讀到這裡,我就特別的佩服周恩來總理的志氣。他小小年紀就富有遠大的革命理想和抱負。勵志為振興中華而讀書,好好學習。我和周恩來的少年時代不同,我有著很好的生活條件和學習環境,就更應該好好學習,長大以後回報社會,回報祖國!

後來,在一次修身課上,校長問同學們為什麼而讀書?同學們踴躍回答。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有的說:“為吃飯而讀書”……校長對這些回答都不滿意,校長見周恩來沒有搶著發言,就讓他來說。周恩來鄭重而堅定的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很驚訝,竟有如此出眾的學生。他讓周恩來坐下,然後對大家說:“有志者當效周生啊!”

這個月是我們班開展“營造書香班級”的第一個月,老師讓我們要多看書,看好書,要快樂地讀書,要在讀書中快樂,要做個快樂的讀書人!

為回響這一活動,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去圖書館借了很多的書。同學們各有所好,而我最喜歡的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因為這是講我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的,周總理是我最崇拜的領袖。我敬佩他的為人,敬佩他的學識,敬佩他的風度

手捧〈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如獲至寶。我全神貫注地讀著,一會兒,我就被書中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這個故事發生在周恩來的讀書時代:

在一次課堂上,老師問大家:“你們為什麼要來讀書呢?”學生們眾說紛紜,有的說:“為了長大後能做大官!”、有的說:“為了以後賺大錢!”、有的說:“為光耀門楣!”聽了學生們的答案,老師很不滿意。

這時,年少的周恩來站了起來,說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老師聽後,眼裡閃爍著敬佩的光芒,說道:“對!我要的就是這樣的答案!”,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讀完了這本書,讀完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偉人不愧是偉人!他們的思想就是與普通、平凡人不一樣,他們的思想遠遠超出個人利益的局限,而是著眼於人民大眾的利益,體現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大氣慨!”這時,我的臉紅了,想想自己的狹隘和自私,我慚愧極了!

人說“英雄出少年,有志不在年高”,的確如此,年少的周恩來的思想和言行就證明了這一點。當時的社會狀況,周恩來看在眼裡,也記在了心裡。國家貧窮、落後,人民就要受欺辱;只有國家富強了,人民才能過上幸福的生活。於是,少年周恩來就決心發奮讀書,為中華的騰飛獻上一份力量!周總理是思想的巨人,也是行動的巨人。他言出必行,躬身實踐,心繫祖國和人民,為祖國的富強和人民的幸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周總理呀周總理,您真是我們的好總理!我知道,千呼萬喚也喚不回您重返人間。但請您放心地在地下安息吧!在您們前輩的示範作用下,“長江前浪推後浪,江山代有人才出”。我們將以您為旗幟,牢記您的教誨,從小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宏志,以知識為經,用科學做緯,編織對祖國、人民的忠誠,編織新世紀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