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科學經典——《昆蟲記》讀後感

國慶假期間,我帶著一份少年特有的痴情翻開了《昆蟲記》。讀完後,我輕輕合上書,細細回味著書中那精彩的故事。頓時,我的心中泛起了一陣陣波瀾。

一個人耗盡一生的光陰來觀察、研究昆蟲,已經算是奇蹟了;一個人一生專為昆蟲寫出十卷大部頭的書,更不能不說是奇蹟。而這些奇蹟的創造者就是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爾。他的《昆蟲記》使我輾轉反側,難以成眠。《昆蟲記》是法布爾的傳世佳作,亦是一步不朽的著作。《昆蟲記》主要寫了昆蟲們的生活以及繁殖種族所進行的鬥爭。主要涉及昆蟲的本能、習性、勞動、婚姻、繁衍和死亡。透過昆蟲世界折射出了人類社會,折射出了人生。

走進《昆蟲記》,它告訴我:我們人類並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蛛、黃蜂、蠍子等昆蟲在內,都在同一個緊密聯繫的系統之中,昆蟲也是地球生物鏈上不可缺少的一環,昆蟲的生命也應當受到保護,得到尊重。

同樣,這部科學百科也帶有文學色彩,文中的一字一句都體現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展現了昆蟲獨一無二的個性——楊柳天牛像個吝嗇鬼,身穿一件“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服;小甲蟲為它的後代作出無私的奉獻,為兒女操碎了心;而被蜘蛛咬傷的小麻雀,也會“愉快的進食,如果我們餵食的動作慢了,它甚至會像嬰兒般哭鬧。”多么可愛的小生靈呀!難怪魯迅把《昆蟲記》奉為“講昆蟲生活”的楷模。

當然,每個昆蟲也都有人一般的情感,如:“已經慌了神的蝗蟲,完全把“三十六計,走為上策”這一招拋到跑後了。”

總而言之,看了《昆蟲記》對我最大的啟示是:在任何情況下,做任何一件事,都要有一股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的進步,更上一層樓;我們要踏踏實實地乾好每一件事,否則你將會一事無成;還有,我們在觀察一些事物的時候,要對此充滿好奇心,這樣才能寫出一篇好的觀察日記

《昆蟲記》讓我了解了昆蟲,更讓我了解了生命;《昆蟲記》雖然看起來平平淡淡,但卻蘊含了作者對生命的無比尊重,對大自然的無限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