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破黑暗的明花——《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

只有經歷過地獄般的磨鍊,才能有征服天堂的力量;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的絕唱。

——題記

書,是一對有力的翅膀,帶我們翱翔世界;書,是一片雲海,將我們托向藍天;書,是一段階梯,使我們不斷進步。書使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增加了我對知識的渴望,豐富了我的情感世界。從小,我便酷愛讀書,許多書都在我的腦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但至今還使我歷歷在目的是——《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海倫·凱勒是大家最熟悉不過的女教育家。她因病失去了視覺和聽覺,就連說話都成了困難。對於一個殘疾人來說,世界是一片黑暗和寂靜,在這樣的情況下要學會讀書、寫字、說話,簡直是不可能的事。但是,海倫·凱勒沒有向命運屈服。《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海倫·凱勒的代表作,該書的前半部分主要寫了海倫變成盲聾人後的生活,後半部分則介紹了海倫的求學生涯。

莎莉文是海倫·凱勒的啟蒙老師。由於失去聽覺和視覺,海倫的脾氣異常暴躁,莎莉文老師用自己的愛心感化了這個小女孩。她改變了海倫·凱勒的脾氣,讓她對生活抱有了希望。通過井房的經歷,莎莉文老師使海倫·凱勒獲得了生命的意識,擁有了求知的美好無比的感受。莎莉文老師引導海倫走進自然,親近自然,在與自然的相處中感受自然的偉大和世界的美好。

海倫·凱勒被認為是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女性之一。她以驚人的毅力完成了在哈佛大學拉德克里夫學院的學業,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位獲得文學學士學位的盲聾人。成年後,作為一個學識淵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始終致力於殘疾人事業,四處募捐用以改善殘疾人的生活環境,並為他們創造受教育的機會。海倫·凱勒不屈服於命運的不公,也不怨天尤人。她接受了命運的挑戰。一個既看不見又聽不見的人的世界是一個封閉的世界,但是她以永不言敗的精神,堅持按正常人的標準要求自己,決不因殘疾而降低對自己的要求。她意識到,為達到目的,她需要付出多於常人無數倍的努力,於是她一步步地走、一點點地做,不達到目的誓不罷休。這是她取得傑出成就的主要原因。

海倫·凱勒的世界是黑暗、絕望的,我無法身臨其境地體會她的感受。但她盲、聾、啞的事跡,勾起了我兒時的回憶。

小時候,爸爸曾用布蒙住我的雙眼,他將球踢向我,讓我通過聲音來判斷球在哪個方向。但我根本無法辨別,像只無頭蒼蠅似的亂撞。那次的親身體驗,便讓我明白了盲人的不容易。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帶給我許多體會,令我感慨萬千。它是一本絕世著作,並成了我最喜愛的書目。如今重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激動和感動依然,感受卻更為深刻。一個涉世不深的女孩會漏過的許多東西,今天卻具有了別樣的重要意義。海倫就像一朵開在寂寞深處的花,後衝破黑暗,並重放光明,指引著世人方向。她使我明白:不要絕望也不要迷茫,黑暗只是暫時的。付出就會有回報,努力才會成功。經過地獄般的磨鍊,便有征服天堂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