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

“所謂母女父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我之所以對這段話印象深刻,是因為它適用於每一種心懷不捨的告別,甚至可以形容作者與筆下文字的關係。每寫一行字,都是在目送自己的過往經歷。你與此事此人此場景的緣分,也就此別過。每一篇點擊保存的終稿,每一篇標記為已傳送的文章,都是在目送自己人生的某一個節點的所遇所思,最終變成一個個不必執著的省略號漸行漸遠,直至消失。

沒有人比你更清楚當時的細微感受,那時的天氣、溫度、顏色,各種調遭事物遺留的各種痕跡都太熟悉,熟悉得就好像一個了解自己孩子每個表情的母親,他們大多時候都在大腦皮層的褶皺里歇息。而在喚醒它們的時候,你能做到的只是儘量不誇張不做作的去重新描述它們。你並不清楚它們會與何人在何地以何種心情相會,你也無法預計他們在閱讀者心中會產生怎樣的漣漪,甚至你並不求他們為你帶來盛名厚利,你只是儘量忠實地跟隨內心表達自然的韻律完成它們。

當然,你並不是最有天賦的寫作者,也不是以寫生為主的人,所以你寫的隨心隨意,惟願悅人悅己。就像一位母親,只求自己的孩子健康開心,對社會有用。

但事實上,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讓母親覺得自豪欣慰,也並不是每次的目送離別都很圓滿。很多比是欣慰的告別後還有讓人不安的再見,曾覺得得意地連編輯部都贊過的文章,有些在日後看來,竟會讓自己認為羞愧,因為他們經不起時間的推敲——有那么一兩段話有刻意取悅讀者的諂媚氣,有的太刻薄還抖機靈,有的掉書袋得過分,有的只是滿篇情緒泛濫……很多表達方式上的不節制和不自省,真的會臉紅。就如一個沒有料到有一天竟然被兒子提出愛的建議和意見的母親,那種既高興又羞愧的心情。

高興的是漸行漸遠的兒子終於會偶爾回望,羞愧的是一心向圓滿的自己真的還需要再進步。寫作不就和目送一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