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自由疑

所謂學,即學習別人的東西,借鑑別人的學問以增長自己的知識。

然而,在“學”中最重要的莫過於自由與質疑。

古羅馬神學家奧古斯丁認為:寧做老鼠,不做珍珠。因為老鼠有生命,有發展的潛能,有行動的自由。可見,自由之可貴。自由是所有生命的源泉,自由是生命最輝煌的本質。籠中的畫眉鳥唱不出動聽的歌曲,自由的蝴蝶盡可以翩翩起舞。太陽升起又落下,玫瑰開放有凋謝,它們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人生也是如同這天上的太陽和這大地上的玫瑰。正如在子寧做自由的“污水中的烏龜”,也不願做被供奉在廟堂中的無生命的神器。

學,是需要自由的,只有自由了,人們才能優質的。然而,學,又是需要質疑的!

北宋教育家程頤說:“學者先要會疑。”李四光亦說過:“不懷疑不能見真理,”劍橋大學裡,有位大哲學家穆爾。維根斯坦和羅素都是他最好的學生,有人問穆爾誰是他最好的學生,他毫不猶豫的說是維根斯坦。原因是他在上課時總是有出茫然的神色,而羅素已經沒有問題了,沒有質疑了。後來,維根斯坦的名氣果然超過了羅素。如此可見,質疑的重要為非一般可以比擬了。

自由,是你與生俱來的權利,而質疑,則是你有效學習的前提。因而,更要努力的學,而學的結果,就是忘掉別人的東西,而後剩下的那一小部分。

故而,學,便要自由,便要質疑,高效的學習,便是自由與質疑的有效結合。

初一:孫希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