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蘇州看西山

清明節閒暇,朋友說蘇州的西山值得看看。

二十幾年前我去過蘇州,當初來去匆匆,只是在蘇州城裡轉了轉,留下的記憶很多都是模糊的。離城西南40多公里的西山,不但沒去過,甚至至今都不知它的存在。聽說它就座落在太湖之中,撩撥起我濃濃的興趣。

朋友駕車載著我們一進蘇州城的高架路,就讓一個個曾相識的路口轉暈了頭,個把小時的功夫,百十公里的冤枉路,一會兒轉出去,一會兒又折回來,朋友臉上的細汗珠擦了又冒出來,嘴裡不時說著兩個字:抱歉。

我一個勁兒地打圓場,其實也是我真心話。久違了的蘇州,正好是一次沒有預約的絕好的重逢。在高架路上坐車看蘇州,有點像坐飛機超低空飛翔遊覽,十幾年前腦海中蘇州的精巧、典雅、剔透的畫卷,在我眼前變得支離破碎了。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蘇州不再是小橋、流水、人家的一統天下,視野所見,除了一幢幢高聳入雲的摩天大廈,掩映著一片片保存完好的民居古宅,還是一片片保存完好的民居古宅,襯托著一幢幢高聳入雲的摩天大廈。古老的建築風格和現代的藝術設計交相輝映,渾然一體,這或許就是今日蘇州獨特的城市風貌和魅力所在。那片規模宏大的開發區,無疑蘇州這些年改革開放經濟飛速發展的縮影。

汽車在繞城高架路上不快不慢地開著,不時閃出一個個遠近聞名的著名風景區路標,勾起我對蘇州的點點回憶。讓我在感嘆蘇州日新月異飛速發展的同時,體味了人生的短暫,20多年彈指一揮間,正值青春年華的蘇州之旅只能留給回憶了。隔著車窗我一眼認出了虎丘,那山、那塔、那滿目蔥蘢,曾在我記憶中是那么深刻、那么偉岸,不知是隨著光陰流逝的緣故,還是居高臨下的視覺問題,它變得如此玲瓏!我還沒來得及細細品味,轉眼就消失了。

“找到路了!”朋友驚喜的一句話,打斷了我的思緒。只見朋友順著“清明掃墓方向”的大字路牌,快速地沿著一個路口駛去。看得出這是為方便清明節掃墓人新設的臨時醒目路標,卻讓我們西山之行找到了正確的方位。朋友說,很多上海、蘇州人家的墓地都在與西山相對的東山,東山也是一個風景區,只不過與西山各有獨特的風情。正逢清明時節,掃墓的車流都擁擠地駛向東山,或者說駛向東山的車大都是為了掃墓。朋友還說他的父親就埋在東山墓地。清明節前曾為此來掃過墓,這條路原本他很熟悉,每年都走一次。只不過進蘇州城上錯了路下錯了路口,迷了路,才耽擱了那么多時間。

正說著,我見車子前方的高高山峰的半山坡上,隱約可見一片整齊的墓地,遠遠看去,一片白色花崗岩被高低錯落的綠樹簇擁著。朋友說,那都是十幾年前規範的墓地,買下墓地的同時,就栽上了樹苗,寄託哀思的同時,也綠化了山峰,思念與親情同在,樹木和親情一道成長,直到永遠。

轉過山峰,遠遠望去,就見一片白茫茫的汪洋,這無疑就是聞名遐邇的太湖了。只見碧波萬頃,群島錯立,山水縈抱,峰巒塢谷,湖灣人家,風光旖旎,構成一幅蔚為壯觀的天然畫卷。

這就是西山,西山就座落在太湖中。由西山島及其周圍20多個小島,組成了以吳越文化為底蘊,太湖山水為主體,集島嶼風光、古洞奇石、寺廟園林、古建民居、花果叢林、現代農業示範、民俗風情為一體的西山旅遊風景區。

未進西山大門,首先舉目入畫的是,棋盤式具有異國風情的花園洋房和造型獨特的別墅小區。從玻璃窗里透出的蕾絲窗簾、窗台上擺放的花盆、陽台里晾曬的衣物中可以看出,大部分花園洋房、別墅已名花有主。一些新樓盤還在售樓中心的廣告牌下招攬新主人。一台台建築吊車,揮動著長長的手臂不停地忙碌著,一片又一片的居民住宅小區和與之配套的商業建築正在開發建設之中。

我想,花園洋房也好,別墅小區也好,建築風格和特色在西山本身並不是特別重要,真正吸人眼球的還是這裡背靠青山,面對綠水,宜人的氣侯,方便的交通,清幽的自然生態環境。西山是得天獨厚的休閒度假勝地、宜人居住的人間天堂。

與洋房、別墅一樣紅火的是滿目天南地北的遊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仨五成群,悠閒地漫步逛著,還有的圍坐在木椅和石凳上,樂其融融,說著笑著。一輛輛各式小汽車擺滿了停車場,連柏油馬邊也擠滿了車,有點人滿車患。

車子從西山入口處往裡走,經過兩座跨湖大橋,遊人漸漸少了許多,景色也越發耐看起來。

西山是太湖風景名勝區的精華。西山因太湖而嫵媚多姿,太湖因西山而豐富多彩。西山群島風光無限,“山不高而清秀,水不深而遼闊”,湖中72峰有41峰在西山。

太湖聖景在西山,西山聖景在石公。石公山背依叢嶺,斗突湖中,似青螺伏水,如碧玉浮湖,與三山等島嶼互為對景。石公山滿山翠柏,怪石奇秀,危崖絕壁,石窯洞穴,比比皆是。

日月雙照奇觀更是罕見獨特。聽朋友說,如果在農曆九月十三來這裡,傍晚時刻在落照台可以看到日落水面、月升湖上、日月東西對照的奇觀聖景。我想像著,當夕陽西墜,殘陽如血,湖上泛起霞光萬道;月出東方,皓潔如玉,將將一片片銀輝灑向水面,滿湖鋪金鑲銀,交相輝映的那一時刻,該是怎樣令人心醉的情景!

西山歷史悠久,勝跡眾多,既有山川林石之美,又有人文風物之萃。相傳夏禹來此治水,吳王夫差偕西施在此消夏賞月,“商山四皓”在此避亂隱居。東晉南北朝,佛道盛行,建有三庵十八寺。南宋遺民在此建宅造園,留有古建百餘幢。一代又一代的歷史名人,給西山帶來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層層疊疊成片成林的果樹和茶園,讓西山飛紅點綠,香飄四溢。柑橘、楊梅、枇杷、石榴、銀杏、板栗等果樹,花開花落,四時有景,數之不盡,嘗之不完。

清明時節,北方的春天剛剛從冬日中醒來,樹也好草也好,綠色還沒有伸展出來,滿目還是灰濛濛的一片。西山則是完全不同的景致,草是綠茵茵的,樹是綠茸茸的,還有開在那樹枝頭一團團、一族簇色彩斑斕的花朵。田間地頭,房前屋後,東一堆西一塊的油菜花,看樣子很多是野生的,面積都不大,黃燦燦的,十分耀眼。

走在環湖的柏油路上,一邊是蔥蘢的山丘,下面是以黑白色彩為主基調的民宅、店鋪,還有各式建築風格的賓館、酒樓,一邊是清清的湖水,大大小小的漁船、遊船在湖水中漸行漸遠,萬千佳境,深遠意趣,令人凝思神往。

會做生意的西山人,把自家生產儲存的一些農副產品,一筐筐一簍簍地擺在柏油路邊,吸引著南來北往的遊人駐足。枇杷在北方只有收穫季節才能見到,黃橙橙乾乾淨淨的很誘人,買了一袋品嘗,馨香爽口,酸甜適度,口感不錯。

路邊時常可以見到一個個茶攤,箱裡簍里盛滿綠綠的茶葉,旁邊還著擺放著一個炒鍋,將鮮茶炒熟現賣還頭一次見過。朋友說,這都是碧螺春茶,是西山的特產,口味清香、涼甜、鮮爽、湯清、味醇。因價格不菲,遊人真正掏腰包購買的人不多。朋友還說,這裡的碧螺春茶之所以盛名,氣候和水土是一方面原因,茶樹、果樹相間種植,枝椏相連,根脈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著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質。

不知不覺,已過中午,朋友把我們領進一幢兩層小樓的農家小飯店。小飯店與湖水一條柏油路之隔。湖邊有幾條木船停靠,看樣子是水上人家,既可以打漁、開飯店,又可以一家人居住生活。一個中年婦女站在湖邊熱情地招呼遊人乘坐快艇,用手指著湖對面的一個小島,說是可以開到那裡遊玩。我看見湖中的幾隻正在遊覽的快艇,一個個都開得飛快,不時在水中劃出一道道弧形,作著有驚無險的遊戲。

從那不大寬敞的木樓梯進入飯店的二樓,店主人忙迎上前來,他中等年紀,個子不高,是地道的西山人。朋友介紹說,我們從東北慕名而來,他臉上笑容更加燦爛,便熱情地給我們推薦飲譽海內外的西山三寶:太湖銀魚、白魚、白蝦。

銀魚是太湖名貴特產,色澤似銀,細嫩透明,肉質細膩,營養豐富。自60年代起就遠銷國外出口。白魚肉質潔白,清蒸過後放在嘴裡品嘗,特別細嫩味鮮,妙不可言。與鱸魚、鯉魚、鮭魚並稱為中國四大名魚。白蝦通體透明,水晶一般,殼薄肉嫩,為當地傳流名菜,據說長期食用具強腎補精等保健功能。

蓴菜也是西山的特產,它是一種多年生宿根性湖泊草本植物。季節性非常強,只要符合水溫就會大量繁殖,似乎一夜便可長成,但如不及時採摘,很快便躥升水面嬗變碧葉,結果好看卻不可食用。大自然饌饋西山的蓴菜是富含多種藥性的名餚,做出的湯色香味俱全,形狀捲縮似蓮葉的蓴菜,舒張開來浮攤在青花瓷碗中,正面綠色,背面呈紫褐,並裹纏著深稠透明膩滑的黏糊狀,看上去很有食慾,吃起來非常鮮嫩滑潤可口。

西山的景色是隨時令季節的變化而變幻無窮,儘管走馬觀花,難觀全景全貌,但初領了它獨特的迷人魅力。其山之幽、水之逸、洞之妙、景之奇,令人嘆為觀止,流連其中,神怡氣爽,樂而忘返。

從西山回來,我對朋友說,西山確實值得看看。西山之行,不僅欣賞了美景美色,更是一次旅遊思維方式層次性漸進的過程。懂得了不僅要以一顆平常心尊崇自然的異質性,還要把自然作為有個性的獨立生命來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