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言孔子

動聽的山東小調是從曲阜傳開的嗎?

不知道。

但卻是傳了很久很久,

傳到山東人的心底里了。

就像孔子和他的《論語》

傳遍了中國

流傳在世界

當然這很好

孔老夫子在笑——

笑他的“和為貴”在調和著人間的關係

笑他的“世界大同”成為人們的共同追求

笑他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師者精神

笑他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的謙卑心態

笑他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會綱常

笑他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科學態度

笑他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的禮人方式

笑他的“父母在,不遠遊”尊孝之心

笑他的這些、這些,

等等等等,二千多年前的“仁學儒教”

能被一代一代的後人所接受和傳揚至今

這當然讓這位老夫子感到驕傲和自豪。

孔子,這位春秋末年戰國初年的思想家

始終秉負著愛國、理政、中庸的理念

空懷一腔大志而不得意

周遊列國而屢屢被驅逐

只有辦大學而布道講義

在天地之間

面對三千弟子

凱凱而談

是多么大的一所學校?

終有七十二得意門生

把他的思想匯集成《論語》傳播

於是,在中國後來的歷史上

幾乎每一代君王最終都會採用他的治國思想

可當時的列國卻終不用他

這正說明他的思想絕不適合戰亂中的國君願望

戰爭就是要爭奪,就是革命,就是你死我活

孔子就不是一個好戰之人

他一直在宣傳一種求和的思想

這正與當時的世界狀況背道而馳

試問,君主們誰會放下屠刀

把自己的小國家舉讓與人?

那自然魯國都終不再用他

所以,我們翻開中國後來的歷史會看到

每次尊孔都是在一國的新政權穩定後

利用孔子思想,

“儒教仁學”、“中庸之道”

才能把人與人之間的裂痕磨平,

才能讓社會這個龐大機器運轉的更好更妙。

動聽的山東小調兒是從曲阜傳來的嗎?

不知道。

但孔子和他的《論語》

的確來自曲阜孔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