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進乎?後退乎?

“前進”與“後退”相對而立,在大多數人的眼裡,“前進”代表進步,代表勝利,是一個絕對理想的狀態;“後退”代表退步,代表妥協,甚至代表失敗。然而,我認為,“前進”固然重要,但“後退”有時也必不可少。古今中外,以“退”為“進”而最後取得成功的例子舉不勝數。

在軍事戰爭中,“後退”有著同樣不可替代的地位與作用。退需要理智,更需要勇氣,明智地退,是為了更大的進步與勝利。我國春秋戰國時期,晉楚在城濮交戰,晉文公遵守諾言,把軍隊撤出九十里,然後從小路包抄,最終取得戰爭的勝利;二戰時期,英國敦刻爾克大撤退,雖損失大量物資軍需,卻保存了有生力量。正如邱吉爾向議會報告敦刻爾克撤退時所說:“我們挫敗了德國消滅遠征軍的企圖,這次撤退將孕育著勝利!”,這次撤退果真成為史上不可磨滅的一筆。

在現實的生活里,“退”也未嘗不是一種謀略。2024年北京奧運會上,劉翔由於腳傷不得不退出比賽,劉翔的這一“退”,雖然為有的人所不解,遭到了當時許多人的唏吁,有的人替他惋惜,有的人甚至抨擊他沒有毅力不懂得堅持,但實踐證明他當時的“退”是有意義的。因為這一“退”,他沒有讓傷勢更進一步加重,才能在現在的比賽中大放異彩。“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是至理名言佳句。如果他當時不退出,傷勢加重,可能造成終身殘疾而不得不提前退役,那才真是無法挽回的後果。

可有些人偏不懂“後退”的深遠意義,不願意主動“後退”也不敢甚至不懂“後退”。歷史上,西楚霸王項羽就是典型代表,他寧肯自刎以謝天下,也“不肯過江東”。他的這一舉動,留給後人的是發人深省地思考!是應該讚賞項羽的所謂英雄氣慨,視死如歸?還是應該為他的江湖義氣用事,不知“以退為進”因小失大而惋惜?提及項羽,古往自今恐怕是惋惜之聲俱多。項羽如果當時能放下面子,懂得捨身一“退”,在江東再發展壯大,也許歷史就將重寫了。

俗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所以,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有時要懂得“以退為進”。

當然,當我們具備條件“前進”時,要毫不猶豫,勇往直前,絕不後退。我們要懂得掃清前進道路上的障礙,克服困難,一步一步取得勝利。有條件“前進”而藉口困難“後退”,那是弱夫,是不義之舉!

中國是不甘落後的國家,中華民族是不甘落後的民族,中國人從來都是不懼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能不畏強敵,贏得“小米加步槍”的勝利。中國人民才能趕走一切列強,平息內戰,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建立新中國,把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家,建設成為獨立自主,日益強大的國家。我們的人民才會在短時間內創造“由溫飽到小康”的奇蹟。所以,我們應當牢記國歌當中的那句最強音“前進,前進,前進進”。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永立不敗之地。

作為中華民族之青少年,我們要把握機會,克服困難,勇往直前。但我們也要懂得在人生的道路上,必然有進有退,那是克服因難的策略,那是分清主次的謀略,那是另闢蹊徑的前進,但那決不是怯弱和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