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讀

小劉老師說過,要做到研讀,就要做到三個“到”。分別是眼到、腦到、心到。眼到就是指看過了,但這往往都是水過鴨背,很快就忘了;腦到就是指提出問題或思考問題,或者寫閱讀筆記,在國小我們稱之為批註,批註有異於我們看清楚文章內容,以及作者要表達的情感;心到是要與作者產生共鳴,這樣更容易體會作者的心情,使文章過目不忘。若做到這三個“到”,就是在研讀了。

但我們可以發現,在我們周圍的人中,絕大部分的人只做到了一“到”,就是眼到。因為眼到很簡單,就粗略地看一遍就可以了,就像孫權所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而要做到研讀,對於我們這些剛接觸這種方法不久的人來說,所需的時間實在是太多了。就拿做練習題來說:在做《新課程》第一課的閱讀題時,我很認真的對待。我先看了一遍全文,然後找出生字並查字典,再看了看題目,帶著問題又讀了一遍全文,這時候我覺得題目很簡單,一下子就做完了。我對了一下答案,發現與答案很相近。但發現已經過了半個小時了。若只是應付了事的話,我就會快速看一遍全文和題目,然後在答案上找到相應的答案,並選一小部分抄上去。此時也只用了十幾分鐘。若是做到研讀那絕對是好事。從考試的試題就知道。兩個人同樣的試題,有著共同點的答案,但最後的分數卻差異很大。原因是什麼呢?大概是因為得分高的人採用了研讀的方法,回答得很全面,語言不囉嗦,還很有文采。得分低的人的回答只打到的表面,一些比較深的內容還沒挖掘到。雖然得分高的人字數少,但他們總以少勝多,這根本原因恐怕就是是否有研讀吧。

這個方法是老師自創的,她前幾屆的學生多用這種方法,成績都很不錯,我覺得真的很實用。如果你有一個研讀的習慣,那就像是撿到寶了。相信吧,這種方法一定會給你帶來便利,讓你逐漸愛上閱讀,愛上語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