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失街亭》中諸葛亮的形象

課文《失街亭》對諸葛亮的刻畫,是一個成功的典範。

在《三國演義》全書中,諸葛亮上通天文,下懂地理,無事不曉,神機妙算,預測陰陽,確實被神化了,魯迅稱之為“智而近妖”,一點不錯。而在《失街亭》這一回中,諸葛亮卻是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尋常人物。

面對司馬懿來犯,馬謖請命守街亭時,諸葛亮並未直接答應,而是叮囑再三,嚴密部署作戰計畫,其謹慎之心由此可見。當馬謖、王平領命去後,他還放心不下,又調撥諸將屯兵於街亭四周,作為危急時的後援。其謹慎之心再次被深化。

當接到王平所畫的街亭防守圖本,諸葛亮拍案大驚:“倘魏兵大至,四面圍合,斷汲水道路,不須三日,軍自亂矣。”當即料定街亭必失,而且司馬懿斷水的戰術也在定算之中。忽報馬到來,聞街亭、列柳城皆失,諸葛亮跌足長嘆:“大事去矣!此吾之過也!”在這裡,諸葛亮既有料事如神的預見,令人佩服;又有如常人般失色後悔的描寫,真實可信。

而最能刻畫諸葛亮人物性格的,則是在他揮淚斬馬謖時所表現的複雜的內心世界,曲折有致,令人感動。諸葛亮賞罰分明,當趙雲、鄧芝未曾損失一兵一卒回營時,他欲賞賜趙雲、鄧芝及其部下;而馬謖誤失街亭,自縛跪於帳前時,他則變色嚴詞質問。他既重情義,又講原則,在馬謖託付兒子時,他流淚答應,足見他與部下的情義之深,非同尋常;然而為了“制勝於天下”,雖有蔣琬努力相勸,他仍然按軍法把馬謖斬首,可謂執法嚴明,不徇私情。當武士獻上馬謖首級時,他想起了先帝遺囑“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老淚橫流,既表明他對先帝知人善用的佩服,更表明對自己錯用馬謖誤失街亭的深深追悔。

綜合以上的文字,我們便可以看出作者對孔明的形象性格的塑造,並未簡單地拔高神化,而是抓住了人物內心的矛盾,通過語言行動表現出來,有血有肉,合於情理,真實可信。你讀《失街亭》,對諸葛亮人物形象,不知是否也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