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很高興參加這次家長會,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如何培養自己的寫作能力?總結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寫日記能培養我們的寫作興趣。

剛開始我對寫作也沒有很大的興趣,後來我嘗試著寫日記,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統統寫在本子上,這樣就做到了有話可說,有話可寫。我突然發現,能把自己的心理世界用筆流瀉在紙上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三年級時,我報名參加了牛通社,很意外地發現他們組織的活動很精彩。最讓我興奮的是可以把自己的活動經歷和感受寫下來投到青年時報與大家一同分享,如果你努力用心去寫,還有機會在青年時報上發表。從活動中獲取感受,從感受中獲得喜悅,自然就培養了我的寫作興趣。

二、積極投稿,鍛鍊我們的寫作能力。

前段時間,我拿到了140元的稿費。當我走上主席台領稿費的瞬間,我發現台下的許多同學投來羨慕的眼光。大家可能都在關注我發表了幾篇文章,我獲得了多少稿費。可有沒有人想過我一共投了多少篇文章才獲得這140元稿費的?因為並不是每投一篇稿都能發表的,要經過不斷寫稿,不斷投稿的過程。決不能“三天打漁,兩天曬網”,投稿機會要靠我們自己去爭取,這就需要我們有堅持不懈的精神。在一次次參加活動,一次次投稿中,我積累了經驗,並把平時的積累用到我的寫作中去,我的寫作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三、勝不驕,敗不餒,取長補短。

並不是每投一篇作文就能中稿,就能刊登。剛開始我投了很多篇文章都是石沉大海。但我沒有因此而放棄投稿,認真閱讀那些中稿同學的文章,仔細研究他們的文章好在哪裡?而我寫的又缺在哪裡?這樣可以取長補短,從中學習他們的寫作方法。所以投稿不是為了刊登,更不是為了稿費,而真正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我們的寫作能力。

當我看到自己的作文刊登在報紙上的時候,我很開心,但我時刻提醒自己不要驕傲,依舊反反覆覆地審核自己的作文,看看還有哪些地方不妥,尋找自己的不足之處。

前段時間我聽了秦文君老師的講座,她14歲就開始寫書,在一次次曲折的投稿經歷中,從一名普通的學生變成一名小作家,再由小作家成為大作家,讓我深深體會到她這種“勝不驕,敗不餒”的精神,更讓我找到了我的努力方向。勝不驕,敗不餒,汲取別人的經驗,積累豐富的語言,取長補短,這樣,我們的作文才會越寫越好。

四、投稿離不開父母的支持和鼓勵。

很多時候,我們都有一個通病:懶惰性。懶得參加活動,懶得寫,懶得打字,懶得投稿。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的父母給予及時的鼓勵。我爸爸媽媽每天都很忙,但一碰到有活動的時候,他們總是千方百計地抽出時間陪我一起參加活動,所以我覺得這種活動機會來之不易,我唯一能報答他們的,就是認真寫作,積極投稿,取得優異的成績。

寫作能讓我們學會安靜,因為靜能生慧,寫作能讓我們學會語言,讓我們有著情感的詮釋。“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句話不僅送給我們的同學們,也同樣送給我們在座的各位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