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偶像

為什麼如此多的人為偶像所傾倒?因為青少年不成熟,壓力大,閱歷不豐富,盲目從眾。

偶像並不都是起消極作用。

減少消極影響,要培養青少年辨別能力,自控能力和對美的認識。

資訊時代的高速發展締造了其蓬勃滋長的附屬品——娛樂媒體產業。娛樂圈、體育界正以滾滾襲來的熱潮前仆後繼帶動社會價值的潮流導向,刷新一個又一個“明星”傳奇。明星火了,冬粉多了,全社會大談此番新型現象下的“偶像效應”。偶像對於大眾有何現實效應,值得我們共同商榷。

不可否認,現如今社會的偶像明星對大眾是起一定程度上的積極引領作用的。

這種引領可體現在他對於冬粉個人的追求方向。近來盛行的“美國偶像”、“英國達人”、“中國達人秀”都極力追捧草根明星,以平民中自強不息、懷揣夢想的人作為標榜成為新標準偶像。一如相貌平平、體態臃腫卻對音樂滿懷熱忱的蘇珊大媽;“中國達人秀”上身敗名裂、一夜白頭後卻高歌“只不過是從頭再來”的豪氣漢子。明星以其自身對於夢想的拼搏、對於挫折的豪邁來發揚社會精神,以此感染、鼓勵大眾,此番“偶像”對個人的精神磨礪的影響是不可或缺的。

這種引領也體現在他對於社會的精神塑造。明星流行建愛心基金會,在國難前首當其衝地捐款捐物,這不僅是他個人愛心的奉獻,也是身為公眾人物的一項義務。明星的身家聲譽俱繫於大眾對其之追捧,那么明星對於大眾的反饋也是必要的工作,正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前段時間飽受非議的“潑墨門”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但不論出自何種目的,壹基金、嫣然天使基金等明星奉獻的愛心產業都確確實實地引導了社會正義面的發揚光大,名副其實地起“榜樣”作用。

但同時另一方面,愈發泛濫的明星追捧也招致不計其數的消極影響和社會隱患。

盲目的明星崇拜誤導個人的價值觀樹立。大眾對於偶像的定義越發集中地體現在外表包裝上而忽視了其精神內涵。倒不是說偶像空有其表,而是說大眾放錯重點。此前為偶像劉德華傾家蕩產、痴狂迷戀的楊女士即向社會傳達了一例冬粉盲目崇拜的反面教材;再如“萬人迷”貝克漢姆,人們對於他的崇拜則過多體現在了“貝克漢姆頭”和滿身紋身的效法上。這種脫離思考的偶像崇拜無疑背離正確的價值取向而走向極端的邊緣。

泛濫的以明星為偶像現象也污濁了娛樂圈和社會。如今“一夜走紅”的機會比比皆是,甚至是通過網路以反向趣味吸引大眾視線的紅人也足以被人津津樂道。正是這種不分優劣不加淘汰的輸送使社會公眾界遍地糟粕。鋪天蓋地的選秀節目教導大眾站在手機票選上即可一夜成名、低俗惡搞的網路紅人告訴大眾長的醜沒關係臉皮厚就行。紛雜的大眾偶像將社會捲入烏煙瘴氣的怪圈,媒體更是添油加醋地把這種謬誤煽動到極致。

由此觀之,偶像既可提升大眾品味追求,也可拉低社會檔次產生惡性後果。公眾對於評判偶像的標準不應只局限於娛樂明星體育明星。擇其精華剔其糟粕,真正適應個人價值觀確立、能有所習有所得的,才是偶像。

明星、偶像,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榜樣和激勵作用,但不少少男少女因迷戀其中,耽誤學業,對生活造成影響,就有些得不償失。

人們在追逐在尋找名人,但名人不等同於明星。明星的評判在於媒體,名人的評判則在於歷史,選擇偶像應在兩者中把握平衡尋求真正的精神力量,發揚名人效應,發散偶像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