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都叛逆

想像這樣一輛汽車,有引擎,有方向盤,加裝了火箭推助器,但沒有剎車,沒有保險槓,沒有安全氣囊。青春期的孩子,跟這樣一輛車沒太大區別。如果不曾憤怒,不曾叛逆,不曾發神經,簡直不足以自稱曾讀過青春。

兒童以上,成人未滿,身高快速成長,激素劇烈波動,大腦的“自製區”前額葉還沒有發育完善……我們都曾度過這樣的中二期,滿懷著“我是與眾不同的”“沒有人理解我”“是世界錯了,不是我錯”的信念在世上橫衝直撞,認為自己心底受過很深的傷並因此莫名悲憤,堅持做著被周遭人視為白痴但自認帥氣的事情——“那天夕陽下的奔跑,是我逝去的青春”。這些行為幾乎無一引來父母的驚駭反應——天哪,你還“未成年”呢!

然而青春期的大腦熱愛冒險,成年大腦對“損失”更敏感。但對青春期大腦來說,最能打動他們的是“沒準會有超出預期的收益”,此時的大腦中,“快樂中樞”腹側紋狀體有著較大的面積和密集的灰質,令少年們對能帶來獎賞和密集的多巴胺尤其敏感。當收到獎金比預期多時,8至30歲的被試者里,快樂中樞反應最大的是14至19歲的人群。這或許能解釋為何許多人從青春期開始沉迷於最能激活多巴胺系統的上癮物——菸草、酒精、網路遊戲……

青春期的大腦到底學會了啥呢?學會了獨立自主,學會了邏輯推理和抽象思維。父母期待青少年先學會像成人一樣負責,但他們首先學會的是要求像成人一樣得到平等自由的權利,他們能指出父母要求里的自相矛盾。父母痛苦地發現,“我說啥你做啥”的好日子一去不返,青少年天天“頂嘴”,滿口“歪理”,分分鐘都在“無理取鬧”。

總而言之,在父母眼中,青少年就是一個無腦無情無理取鬧還專乾蠢事的奇葩存在。難怪統計顯示,有青少年的家庭中平均3天就會發生一次衝突,每次爭吵平均11分鐘。而隨著青少年長到十八九歲,父母讓出足夠的自主權後,這類的衝突頻率通常會逐漸下降。